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藝文新體驗─紙的想像 無止盡

文:孫愛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照片提供:孫愛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紙道─顛覆你對紙的既定想像

小林順子─竹林。  現代人一生在手邊經過的紙難以計數,書、報、雜誌和傳單筆記…等,我們早以習慣紙的樣子。然而,除了成為知識載體的形式外,紙還有什麼可能性呢?你曾看過一張手工紙光壁,不間斷地延伸十七米與光進行對話嗎?曾參觀過一場藝術家為場域量身打造、作品隨時間移動而變化的展覽嗎?曾在展覽中經驗過展場與原有環境融為一體的特殊氛圍嗎?

  古往今來,大多數的人幾乎很少想過「紙」是什麼?即便從出生的剎那開始,我們與紙就發生著親密關係,但除了拿來「使用」之外,我們也少有駐足靜定的機會,從心看見潛藏在紙形底層的價值以及帶給我們生命裡不同的啟發?

用藝術創作詮釋紙的概念

  紙是什麼?紙從植物而來,又往何處而去?如果分解了紙的生命歷程,她可以是樹皮、纖維、紙漿,將紙的面貌做一次解構式的展現;這些面貌融入藝術創作者的個人觀點、人生歷練,融入周遭的情境氛圍後,再次批判、詮釋了人們對紙的認知與概念,讓紙重新與環境、哲學、人文、其他媒材連結,展開多次元的排列組合。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工藝文化館一至三樓,有一場名為「紙道-境.靜.敬」的特展,參展的藝術家、設計師要讓觀眾放下對紙的刻版印象,無負擔的盡情參與這場盛宴,忠實傳達對紙的諸般再思與體會,再造「紙道」新話題。

  工藝所林正儀所長表示,展覽內容一樓以「境:純粹、自然、環境」為主題,藝術家李朝倉取用當地素材結合當地環境、個人感受及創作概念,形塑出具有視覺、情境效果的通道,期待能使參觀者透過進館前的「儀式」先行感受紙結合其他素材並存於環境間的舒適感。而二樓以「靜:簡樸、健康、禪意」為主題,藝術家小林順子、周孟曄將禪的哲思貫串、融入於「紙創意工藝、紙設計工藝、紙創意生活」之中,強調簡樸、沉澱、忠於自我的生活觀;三樓以「敬:內省、融貫、前瞻」為主題,藝術家Angus Hutcheson、Kachama K. Perez、吳耿禎、曾沛玲、楊偉林、陳君岱分別透過剪、塑、拼貼等方式詮釋「敬」,多元呈現信仰、生命、前瞻的精神意象,表達敬天愛人的情懷,在空間氛圍中將紙藝昇華為一種藝術心靈療癒。

九位中外藝術家慧心造紙境

李朝倉─境。  整個展出不拘泥於紙藝技法與紙的既定形式,回歸到紙的本質,用「紙道:境.靜.敬」為主軸串聯各樓層,邀請九位藝術家各自表述,以紙媒材營造一種儀式;以紙打破空間的冷漠,注入溫潤;帶人們尋索時光及大地,引人們走入祥和、獲得心靈療癒,同時呈現紙在生活裡的前瞻性與可能性。

  該展表現了幾點特色,第一為創新性-九位藝術家均為原創,李朝倉、吳耿禎甚至採用當地素材,駐館不斷進行發想,把紙和生活的親密、藝術與環境的不可分割展現的淋漓盡致。此外,日本藝術家小林順子更特別為本展覽創作一面17米的光壁,突顯紙纖維的自然、原始、樸實,讓你彷彿置身森林裡面,可以大口呼吸。再之,話題性-這是台灣首次以「紙道」為題,同時涵蓋物質與精神、藝術與設計,結合來自台灣、日本、泰國、美國等地藝術家們各自表述,雖有巧妙不同,卻指向同一主題「紙道」。第三為兼容性-跳脫「紙」的一般想像,讓紙可以液態、固態、平面、立體,可以跟音樂、茶、光線、金屬、宗教、植物…一起展開交錯的排列組合,讓人看見更寬闊、更多面向的「紙」!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