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畫,要畫,探究要如何畫?」的藝術執著下,讓國寶級美術大師陳慧坤的畫作在日本膠彩畫的色彩、中國水墨畫的筆法、西方油畫結構以及台灣自然景觀的眾音交響中,呈現出獨樹一格的台灣繪畫品味。而為彰顯他在台灣美術歷史上卓越的藝術成就,由電影大師李行導演及王童導演製作拍攝的《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紀錄片》已於12月10日在公視首播,開啟台灣美術史的新頁。
不斷學習淬煉不凡成就
拍攝期長達一年的《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紀錄片》,是由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特別邀請國寶級電影大師李行擔任監製、王童負責執導拍攝,展現對於藝術畫家的最高敬意,更是台灣國寶級美術大師遇上國寶級電影大師的作品呈現。
本片藉由影像刻畫出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的故事。片中除介紹陳慧坤堅定不悔的繪畫之路與混融龐雜的繪畫特色,也請台灣藝術界大師們暢談與他交遊的故事,並在他的夫人陳莊金枝、女兒陳郁秀(現任文化總會秘書長)及其學生們的詳談中,讓日治時期碩果僅存美術大師的身影更立體。
「他是幸運的,在就讀台中一中就決定要走繪畫這條路」,陳慧坤的兒子陳繼平在紀錄片中還表示,「父親的繪畫歷程已超過80年,依舊還是不停地想畫。」而這執著、專注且不斷學習的精神,早從他17歲就想到法國親睹名畫,卻一直苦無機會前往,儘管已年過50,還是毅然決然地背起行囊去研究塞尚的用色、筆觸與取材就能深刻感受到,而最後「探究如何畫?」的堅持,也引領著他找出屬於自己繪畫內在的韻律。
陳慧坤從中學畢業後即前往日本習畫,之後回台擔任美術教師,而當他愈畫愈有勁時,還利用休假飛往法國瞻仰世界藝術的鉅作。雖然在巴黎只待了一年,就轉訪歐美等地,然後返台,但也因其多元混融龐雜的風格,而使得他的畫作在1980年代前,因難以溯源而得不到公允的評價。直到解嚴後,他畫作中表現出異質文化的協調,反被視為是道地的台灣美術。因而他100歲的故事,也正是記錄著台灣美術的成長史。
堅持藝術創作 不知老之將至
紀錄片中一張張陳慧坤身處異國的黑白照片、一頁頁寫滿密密麻麻註記的塞尚畫冊、一幅幅自我突破的階段性畫作,還有他那張一談到繪畫就神采奕奕的神情……,都隨著片中影像的連續切換,漸漸地將他對藝術追求的堅持與完全投入的精神滲透到每一位觀者心中。
執導《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紀錄片》的王童導演也曾在陳慧坤擔任教職的國立藝專就讀,雖然未曾上過他的課,但是「老師渾身散發出的藝術氣質,常令學生對他十分敬重」。加上此次近身拍攝紀錄片的相處經驗,更讓王童得以從藝術的客觀角度切入,再慢慢地進入到陳慧坤的世界、家庭與生活。
陳慧坤的家庭背景相當豐富,雖然早年就歷經了多次的喪親之痛,但是對藝術的堅持卻從未停過。王童導演在拍攝期間感受到,無論是他自己對藝術的追求或是對孩子的教育,他只管精神層面的富足,「儘管必須兼課以讓孩子安心地接受教育,儘管因此而忙到沒有時間吃飯,他還是尊重藝術,堅持不賣畫。」如此高尚的藝術品德,也是王童在紀錄片中想盡力呈現的。
談藝術 也談生活
而透過李行導演及王童導演的鏡頭,不僅展現出陳慧坤經歷時代動盪、走過人生的高潮低谷、創作風格轉變與熔煉的故事,還將深刻的師生情誼、親子之情、夫妻之情逐一展現。《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影像傳記不止從他的藝術成就切入,還從多元的生活面向導入,可謂是一部兼具台灣美術紀錄與畫家個人生活點滴的集結。
然而,在學生眼中,陳慧坤是一位一起生活,而非只是管教與教學的老師;在妻子陳莊金枝的心中,他是一同走過甘苦歲月的老伴;而在兒女的印象中,他則是一位話很少、嚴格卻很關心兒女的父親……。這位藝術大師就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同時身兼許多被賦予的角色,也同時需展現不同的性格;不過,與他曾有過接觸的人都一致認為,「他追求藝術的堅持從未停過,並且不知老之將至。」
猶如跟孩子們一樣都叫陳慧坤「爸爸」的陳莊金枝在紀錄片最後滿足地笑說,「因為有音樂、有美術,讓我們成為一個圓滿的家庭。」隨著畫面漸漸拉遠,他們夫妻倆坐在一片翠綠草地間,或許是談音樂、或許是談美術的溫馨對話……似乎也縈繞在我們的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