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評書介

文:編輯部

書 名:解讀媒體迷思
作 者: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
譯 者:林添貴
出版社:正中書局
出版年:1998年5月
推荐人:曾伯堯(Taiwan News總合周刊副總編輯)
執 筆:邱奕嵩

  這雖然是本五年前出版的書籍,但放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讀來感觸尤深。

  大約兩三年前,台灣的記者上電視評論時政的現象蔚為風潮,很多記者白天新聞跑斷腿,晚上還能進棚當名嘴,他們為何有此高超的能耐?更奇怪的是,他們議論的範圍,往往超出其主跑領域路線,甚至有些是早已脫離採訪線上的「資深記者」。他們配合電視台製作的廉價談話性節目,把已經百病叢生的台灣媒體,拖進加護病房。

  新聞界習於把今天台灣諸多亂象歸咎別人,但是新聞工作者是否曾經反躬自省本身的責任呢?法羅斯這本書一針見血點出:媒體積習難改,受創害最重者將是民主政治。

  作者法羅斯原先是華府菁英刊物《大西洋月刊》主編,後來轉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總編輯,一九八六年起,他在日本及馬來西亞先後定居三年半,其後兩年的時間裡旅行亞洲各國做採訪報導,可以說真正貫徹了新聞記者「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親身走到新聞現場、博採周諮、呼吸作息的專業要求。

  反觀台灣,有太多記者不但不勤於跑新聞,也不珍視媒體的公正客觀形象,在嬉鬧式的談話性節目發表超乎專業路線的言論,更甚者,把許多未經證實的傳言,公然在電子媒體放送,不給當事人反駁的機會,還讓流言加速傳播,許多流言也就在坊間成了「曾參殺人」的翻版。

  記者上電視議論時政,無可厚非,但應以自己主跑的路線為本,再作深入的分析,可是台灣的獨特現象卻是,上電視的記者老是同一批人,談論的議題無所不包,流於膚淺事小,發表謬誤言論者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可能成為壓垮台灣媒體形象的最後稻草。

  記者的本質是「採訪」與「寫作」,多一個上電視的時段,只不過是壓縮其採訪的時間,因此,仔細分析這些放言高論的記者,甚多來自於「聽說」、「觀察」,甚或重覆販賣幾年前的採訪經驗,鮮少有什麼最新出爐的內幕消息或深刻評述。

  新聞記者的工作,可以有機會更早或更深入了解新聞事件幕後的盤根錯結,但記者絕不可能是萬事通,他們有其個人專精領域,但絕非任何議題都可說上閒話。作者在書中也說:「若干新聞工作者,出席電視節目頻率之高,已經到了脫口能發表意見,無暇深思,沈澱見解,這只會傷害到他們在平面媒體上的工作表現」。

  本書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對美國新聞界上脫口秀節目的墮落給予嚴厲的批判,而今,這些多年前在美國遭批判的媒體亂象,卻正在台灣變本加厲地上演。這種諷剌現象,看來實在令人對台灣媒體形象憂心忡忡。

  幾年前,看過這本《解讀媒體迷思》,今日舊書重讀,內心仍澎湃異常。如果,你沒機會看到這本書,以後,看到這類節目可別太認真,「聽聽就好」,因為他們也是「說說而已」!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