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心藝所:純白聖殿裡的知識革命

文:楊涵硯 照片提供:文心藝所書店

建築與藝術的創世交互作用

 20世紀最偉大的法國建築名家柯比意(Le Corbusier)曾言:「建築,這是最高的藝術,它達到了柏拉圖式的崇高、數學的規律、哲學的思想、由動情的協調產生的和諧之感。這才是建築的目的。」浸淫在這方場域內,足以讓感官受到關於建築與當代藝術的完美撫觸,創作靈感由此幻化無限可能性。甫於2019年開幕的文心藝所,以其純白基調及空間設計享負盛名,同時也是臺灣目前唯一以建築書籍為選書主軸的書店,搭佐當代藝術展覽與餐飲服務,以複合機能構築宛如法國啟蒙時代的沙龍(salon)氛圍。

 

文心藝所 文心藝所
 

閱讀建築綠洲生活美學品味由此凝鍊

 「圖書館是城市中的美學延伸」,文心藝所的實踐源自於文心建設公司旗下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的起心動念,長年穿梭在在各大首都的圖書館及美術館,深感臺灣建築學子大多沒有頻繁探訪各國建築的機會,於是透過每次出國考察大量攜帶各式建築相關書籍回國,大幅提升資訊汲取易度;也因為自身對於當代藝術的愛好,將私人收藏與館內空間進行結合,營造獨樹一幟的城市美學匯聚地。
 

 「建築美感的訓練源自於表演、藝術、設計與文學,而一位偉大的建築家在真正將建築付諸執行之前,必須要具備對生活美學的高敏銳度。」文心藝術基金會行銷推廣組長許瑞芬,剖析實體建築成形背後的養成,源於大量接收各藝術領域的刺激,在不停歇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對於這個世界的感知反饋,而文心藝所的存在價值,正是供給作品成熟前所需的一切養分。因此文心藝所以「建築書籍博物館」為願景,利用多元的角度詮釋並轉化建築語彙,成為容納汲取建築知識讀者的棲息地。

 

建築與當代藝術碰撞關於城市的靈感發源地

 文心藝所館藏逾70%皆為建築選書,包含地域、類型與材質等類目,進一步透過當代藝術與建築主題選書策展,加之咖啡廳的催化體驗,達到城市美學延續的目的性。今年中更與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漆志剛舉辦首檔建築主題書展《Housing the Friendship:建築與書的友誼》,以兩位啟蒙多位近代建築大師Zaha Hadid、Daniel Libeskind、坂茂等人的70年代建築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與阿爾文̇伯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的紀念書展為主題,當中展示雙方互贈的書籍與著作,當中包含已絕版畫籍AA Folios系列、Hejduk著作《梅杜莎的假面》(Maskof Medusa)等60本精選藏書,吸引國內知名建築師黃聲遠、黃惠美與評論學者王俊雄、李清志等人前來共襄盛舉。
 

 針對當代藝術推廣,文心藝所同樣不遺餘力,在董事長葉曉甄的堅持下,三個月為週期的藝術展覽自開幕以來從未間斷,截至目前為止曾展出頗具代表性的德國當代藝術家Alicja Kwade的最著名作品之一Trans-For-Men11;以及德國建築藝術家TomásSaraceno受到建築啟發,以蛛網為主角,探討生命及社會、宇宙的構聯性產生的「宇宙共振」(CosmicResonance)系列作品,令人對於文心藝所策展的品味及專業程度咋舌不已。

 

開展閱讀與靈感的對話建築書籍博物館的近用哲學

 文心藝所讓看似艱深的建築學門進駐住宅區街廓,在場域內大量注入「階梯」、「拱廊」等均衡、象徵知識殿堂的經典建築語彙,設計師謝文智同時巧妙運用2樓夾層圖書館天花板,安置透明壓克力架,營造視覺穿透,增添書籍與閱覽者之間的近用性,破除高冷、特定族群得以接觸的知識囿限,將閱讀門檻降至最低。「我們希望到訪者可以閱讀關於印刷、裝禎的故事本身,因為它們也是偉大建築師們在紙上建築的一環過程」,許瑞芬組長點出了文心藝所在實體閱讀日漸式微的趨勢下,反其道而行的初衷。
 

 「書店的最終功能,在於與他人進行溝通並建立關係」許瑞芬組長認為,凝聚藝術、建築人才並產生對話,是文心藝所的使命,扮演著建築愛好者看見過去養成,進而展望未來的最佳橋樑。而文心藝所的出現,並非僅僅為了銷售概念而存在,它是有關建築、空間、藝術與任何可能的創新代名詞。

文心藝所 文心藝所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