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村史寫作 表述在地記憶

文:林明志

村史的田野調查,讓番雅崙消失的葵笠仔製作重燃生命,並受邀到各地參展。  撰寫地方史誌不是史學家的專利;而是人人皆可做的事。彰化縣就有一群文史工作者、老師等為村里寫地方事,經過不斷的田野調查及普訪耆老,一本一本的村庄史出爐了!同時也改寫台灣地方史的撰寫方式,人人書寫「村史」,成了在政府出版品之外,以民間力量書寫地方的新模式。

  夜裡造訪彰化文史作家的聚會,他們是群老師、文史、社造工作者,定期聚會討論及溝通想法。他們想為村庄留下記錄,用在地者觀察家鄉事,尋求過往的回憶,用文字及圖像尋求共同生活的根。

結合社區營造與教改

  彰化縣是第一個推動「村史」寫作的縣市,去年出版十村庄「村史」及一本總論。十一本出版品付梓後,引起史學者與文學者的熱烈討論。曾指導村史的陳胤說,村史的寫作是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首先提出,強調從民間底層由下而上,不拘形式表述集體記憶或共同歷史。

  陳胤是本土派文學家,也是埔心國中的國文老師,他說,村史是個挑戰威權的構思,「史學」是學院派歷史學者的專利,如此嚴謹怎能下放到民間呢?陳胤說,大家來寫村史就是要打破「史述」的傳統觀念,他也是支持村史人人可述,參與該項計畫擔任指導諮詢委員。

  村裡的大小事,自己動手來寫。大家來寫村史計畫是由周樑楷教授負責主持,邀請陳胤、林琮盛、陳板、康原等組成委員會推動。陳胤說,村史應該結合社區營造與教育改革等功能,三方向的結合並進,讓在地的生命力扎根。

陳胤述說村史應該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及教育改革。  陳胤在「大家來寫村史」計畫之前,他已自發性的記錄埔心經口村相關史料,陳胤說,他是彰化永靖鄉人,在埔心鄉教書,因地緣關係與柳河文化工作室張國閔等人,記錄攸關經口村的人事地物,經口村曾是彰化八景之一的柳仔溝,過去是兩岸垂柳、情人泛舟的柳仔溝,如今的楊柳樹已砍,並架上水泥化的高架橋。

以報導文學方式呈現

  陳胤記錄經口村已超過八萬字,但是至今尚未定稿。陳胤說,村史寫作是延續性的,並不像出版書籍有故事的終結。他採用報導文學方式記錄經口村,依照陳胤的說法,手裡撰寫的經口村與文化局大家來寫村史的編排內容有些差異。

  或許大家對「史」的定義不同,陳胤說,他把大家來寫村史的內涵,定位在村庄書寫,並不是用史學家嚴謹的態度,也非文學家靈性的方法看待,文與史的爭議是天平的兩端,中間的平衡點是報導文學,因此他採用報導文學方式記錄經口村。

大家來寫村史的指導委員康原(圖左)及陳胤(圖右)  作家康原也是「大家來寫村史」的靈魂人物,康原說,他原本是文學創作,曾參與故鄉「芳苑鄉志」文化、教育篇的撰寫,如今全心投入村史的寫作與推廣。康原長期投入田野調查,截取較遭默視的常民文化,康原說,常民文化才是最基本的文化根源。

  受到台灣文學之父-賴和文風的影響,康原深信描繪風土民情、台灣文化的創作轉向是沒有錯的,更堅信的繼續走下去。康原表示,撰寫芳苑鄉志的心情與村史寫作是有差異,他曾參加過縣志、鄉志的修撰,官方式的縣志、鄉志是專制時代,修撰方式是由上而下,尋找文獻資料且沒有感情,就像空中樓閣沒有基礎。

  康原很認同周樑楷推動常民生活寫作,周樑楷都願意放棄國家歷史的專業路線,去推展在地人寫在地史的觀念,這是把過去寫歷史的方法轉個方向,透過大眾的寫作,讓每個人都成為歷史、地方的主角。康原也為故鄉出版一本村史《野鳥與花蛤的故鄉─漢寶村的故事》。

村史寫作模式 廣獲肯定

彰化縣的文史工作者,定期舉辦聚會閒聊地方文史及交換心得。  文建會在推廣村史寫作時,某些歷史學家曾提出質疑,認為這樣創作出來的歷史是不可讀、不可信的。康原深信,如果由地方文史工作者來寫作地方歷史,它不僅可以讀,還能寫出地方的精神,如今,第一批的村史寫作出版,不但獲得文學家與史學家的欽佩,也燃起地方村史的寫作風潮。

  邱美都是彰化永靖鄉人,目前是員林靜修國小老師,受到作家康原的影響寫村史,邱美都說,康原在社大開「台灣文學創作與欣賞」、「村史寫作」等課程,從課堂教學到田野調查,激發學員的文學寫作興趣,今年同學張碧霞、莊美奉也將出版員林鎮《鹹酸甜的番雅崙》、《麵包樹傳奇》村史。

從常民文化開始 認識家鄉

邱美都(圖左)及張碧霞(圖右),積極投入村史研究及社造活動。  去年,邱美都出版第一本記錄故鄉的書籍《瑚璉草根永靖心》,今年將出版現居地員林鎮《穿越南平庄》,即是員林鐵道附近的六個里。邱美都從接觸文學到田野調查寫作,從常民文化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也尋找到對家鄉的「史命感」。

  邱美都說,921地震之後與員林社大文學班同學開辦《員林鄉親報》,落實田野調查並記錄員林鎮,包括文史工作者曹武賀、張碧霞等人都參與,除田野調查之外,更結合社區總體營造,逐步演進至村史的寫作。實際操作過程,邱美都說,學者專家到地方訪談,由於時間短促,導致村史的深度及廣度不夠,甚至有引用錯誤的資訊。

  邱美都說,村史就是要地方人自己寫;自己調查,外地人來講自己家鄉故事,怎麼想都是不妥當的。邱美都說「她要把故事講回來」,「要寫出比歷史還真實的故事」。自己從文學的門外漢走進村史寫作,邱美都鼓勵各村庄文史工作者站出來,用自己的方式述說家鄉美麗、動人的故事。

  彰化縣的大家來寫村史活動,受到其他縣市的注目,邱美都與張碧霞說,南投縣與台南縣到彰化訪察,兩縣同時也將推動村史寫作,另外,去年七月台大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彰化寫村史的活動列入研討內容。

  邱美都說,她寫的村史就是「生活性常民化的共同記憶」。另外,地理老師退休的張碧霞今年七月也將出版《鹹酸甜的番雅崙》,此是記錄員林靠山的番雅崙,以員林百果山蜜餞聞名全國。張碧霞也是從員林社大文學班踏入寫作村史,她重視常民生活並運用社造工作,重拾傳統文化及教育社區學子。

訪問耆老 自繪舊地圖

  張碧霞說,她原是地理老師,在實際的田野調查卻遭到困難,過去的村庄是以生活圈為定義,並不是現今的村里行政區域,耆老述說的舊地名及俗稱地,經常困擾曾教地理的張碧霞,最後,她採用實地走訪自繪舊地圖的方式,逐步完成番雅崙村史寫作。

村史訪談的過程,不斷的交換心得及意見。  番雅崙以盛產蜜餞聞名,但是,真正普及在常民文化的是「葵笠仔」(竹葉編製的斗笠),張碧霞說,訪談的過程,耆老述說番仔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織葵笠仔,因此,她透過社區協助進行葵笠仔研究與製成,讓消失的傳統葵笠仔製作,再度在番雅崙重燃新生命。

  張碧霞說,村史就是「實際的操作;真正的生活」。番雅崙的葵笠仔結合幼教彩繪斗笠,在各地的展示場製作參展,讓番雅崙社區逐漸聞名。張碧霞說,村史要結合社造與教育,才能真正扎根在地方。

增加影像記錄

  去年,申請村史寫作計有三十四村庄,初審通過十四村庄,最後通過審查者只有十個村庄。今年,村史寫作增加影像記錄,鼓勵用記錄片描繪村史。今年,最後通過張碧霞《鹹酸甜的番雅崙》等四本書,及陳文卿記錄二水的《走過海豐寮》。彰化縣文化局指出,今年的村史寫作計畫,預定七月即可付梓,呼籲大家共同記錄家鄉大小事,人人皆可當個史學家。

大家來寫村史 出版品一覽

  彰化縣首創大家來寫村史,去年,共計出版十一本,包括總論及巫仁和的《油車穴傳奇》、洪長源的《土人厝歷史風情》、余益興的《疼惜咱竹子腳》、邱美都的《瑚璉草根永靖心》、張錫池、張碧照合著《二八仔風華》、郭月媚的《再見泉厝》、謝瑞隆、洪慶宗、林建成合著《文化古堡─戀戀北斗街風情》、柯鴻基的《北斗中圳仔》、魏金絨的《甦醒中的王功》、康原的《野鳥與花蛤的故鄉─漢寶村的故事》等。

地方自發性的村史寫作,去年出版十村庄史及一本總綸。  今年七月將出版四本村史及一部影像記錄片,包括邱美都的《穿越南平庄》、張碧霞的《鹹酸甜的番雅崙》、莊美奉的《樹包廟傳奇-大崙村》、蔣敏全的《花壇鄉長沙村史》,影像記錄片是陳文卿記錄二水的《走過海豐寮》。(林明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