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親子閱讀─家長目的性導向 閱讀成效適得其反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貓頭鷹圖書館館長李苑芳致力散播閱讀的種子  「小時候媽媽總是把我當成傾訴的對象,帶著我閱讀故事書、分享她生活中如故事般的點滴。然而,當閱讀的胃口被養大了以後,自己就不停地去尋找大量故事來讀……。」這是貓頭鷹圖書館館長李苑芳從小就品嘗過的閱讀幸福滋味,因此她也致力於將體會到的閱讀美好擴及到更多人身上。而對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來說,培養閱讀的興趣固然重要,但如何以書本為媒介,引發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是親子閱讀過程中的關鍵。

親子閱讀 不只是閱讀

  親子閱讀不是父母親讀給孩子聽,也不是在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意義的解讀或思想上的啟發,最重要的是親子都能共同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講師陳燕治投入故事媽媽培訓已逾十三年,對親子閱讀最深刻的體會是「學習從學習者出發,學會學習。」與一般人以為的親子閱讀,就是由父母親針對故事意義上的解讀有很大的不同,其實親子閱讀的過程不僅止於孩子的學習,還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增進。

  以故事教育下一代,更藉由故事述說對孩子無盡關愛,因而成立的「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並同時設立的「貓頭鷹圖書館」就是以豐富的圖畫書,作為父母親與孩子一同閱讀故事的後盾。而讓館長李苑芳持續推動家庭閱讀的最大動力則是「聽故事長大的人很幸福,而自己就是親子閱讀最大的受益者。」

  上有三位哥哥,身為家中老么、卻也是唯一女孩子的李苑芳,從小除了跟哥哥們一同玩耍外,還身兼「媽媽的傾訴對象」的重任,如此的成長背景造就了她動靜皆宜的性格。無論是她與媽媽共讀故事書、或是分享媽媽的生活點滴、閱讀小說的感想,都開啟了她探索浩瀚書海的慾望。她回憶:「因為母親無目的性地分享真實或虛擬的故事,都讓他感受到閱讀無上的樂趣。」因此李苑芳形容「故事」就像家裡的棒棒糖。

  李苑芳的童年生活經驗,讓她以為「聽媽媽說故事」就像吃飯、洗澡一樣是很自然的事,等到她結婚、生子之後,也一樣地為自己的孩子說故事、分享彼此生活的點滴與經驗。然而,當她走進校園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父母親是不會說故事給孩子聽,也不會陪著孩子一同閱讀故事的!」

  因此,李苑芳便先走進孩子的校園,為自己、也為其他的孩子說故事。於此同時,她也不免看見了幾個特殊學生,而勾起她學生時代的回憶:「學生時期,在師長眼中的特殊同學其實都很善良,很有義氣,不過卻只因課業表現不佳或學習較遲緩,而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她認為,這對還在成長的學生來說非常不公平,所以,除了到班級說故事以外,她還特地為這些特殊的學生送上充滿關心的熱呼呼「故事便當」以餵養他們的心靈。

  而為收集更多、更豐富的故事,李苑芳還到信誼基金會與人本基金會擔任志工,希望透過更多「故事」帶領孩子穿越生活中的限制,無論到過去、未來或想像的世界,看到生命中無限的可能性,因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親子共讀的持續,家長開闊的心胸是關鍵。毛毛蟲行動書坊到處趴趴走,傳遞閱讀得以培養獨立思考的理念。(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提供)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講師帶領孩子思考討論,而親子共讀時思考的培養也很重要。(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提供)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從一位遲緩兒媽媽的口中,我們看見了貓頭鷹圖書館造就了故事的奇蹟!雖然這或許只是少數的個案,卻磨滅不掉與孩子一同進入閱讀的世界,無形中將幫助他們準備好開往生命成長萬能鑰匙的機會。原本擔心四歲多的孩子都還不太會說話的母親透露著故事開啟了孩子的視野與心靈,「不懂得故事治療的理論,只是覺得孩子喜歡聽故事,就陪著她一起到貓頭鷹圖書館聽故事,」聽了一段時間後,她變得很會說話。

  著重透過閱讀培養兒童獨立思考能力的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侯秋玲對此也有所感,因為曾有媽媽氣急敗壞地對她說:「孩子故事聽多了,不僅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變好,還變得很會頂嘴哩!」她反倒覺得孩子的思考深化了,會抓大人的語病,真是太好了!因為自此以後,大人們就會更注意自己用語的語法上是否有矛盾?語意是否合理?

  所以,親子閱讀不僅能建立親子談話的機制與平台,對於親子關係的培養、家庭功能的健全,還有助於降低青少年問題。因為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有分辨好壞的思維而不會被牽著鼻子走,進而從閱讀與個人成長及國家競爭力看來,「親子閱讀」的確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親子閱讀的第一類接觸

  然而,雖然「親子閱讀」好處多多,那麼該從何開始?又該注意那些事呢?其中,親子間如何透過一本書相互激盪、感動,是許多父母在親子閱讀過程中最不知所措的。有的父母以為買了書、營造閱讀環境就大功告成,也有的父母因自己小時候未曾享有聽故事的經驗,因而當孩子要求說故事時,便偷工減料、虛應故事。如此一來,原本能為親子間帶來愉悅、共同成長的行為,便淪為有如嚼蠟的苦差事,不僅父母親覺得辛苦,還很有可能剝奪了孩子閱讀的興趣。

  因此,父母親要先以輕鬆自在的方式「唸故事給孩子聽。」對識字不多的孩子來說,「語言」是閱讀的根本,所以,父母親以真誠的眼神與溫暖的聲音與孩子一同閱讀,親子情感的動人樂章將在書頁間怡然漫舞。

  有一天上午,貓頭鷹圖書館聚滿了媽媽與孩子們,一片熱鬧。有還被媽媽背在胸前的娃兒、有步伐還不穩仍在牙牙學語的幼兒、還有能到書架上取書並循著注音符號大聲朗讀的兒童,這些大人與小孩都是奶娃讀書會的成員。有趣的是,李苑芳以一本又一本的繪本為基礎,當手舞足蹈的四肢,伴隨著生動的語調出現,孩子們的情緒是愉悅的,仿如很快地便進入圖畫書世界般難以形容。

親子閲讀從0 歲就開始  背著七個月大娃兒的媽媽,希望能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感受到聽故事或是生動語調的習慣。這位專職的媽媽平時就會說故事給孩子聽,「抑揚頓挫的生動語調,輔以色彩鮮艷的繪本,雖然他才七個月大,還是會以聲音、動作來回應。」而定時參加奶娃讀書會,也讓媽媽們有機會分享不同年齡層親子閱讀的經驗與方法。

  對於孩子們在聽故事過程中的反應,侯秋玲認為:「家長們應該要以開闊的心胸,聆聽、引導並分享。」以已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兒童來說,他們提出的意見可能就是豐富故事的養分,因此,「允許兒童插嘴,分享他們生活經驗與故事間的連結,親子間亦師亦友的關係,會較易達成。」也就是,家長要避免以上對下的權威式角色與孩子一同閱讀。

享受閱讀而非規範閱讀

  除了要避免權威式的親子閱讀,推動親子閱讀多年的李苑芳提出,「最窒礙難行的部分是家長的觀念,當家長目的性太強,親子閱讀通常就會難以持續。」一般來說,父母親從選書開始即具目的性,例如多選購涵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教條或教育意義強烈的書籍;在與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也焦慮著書中傳達的價值觀與理念,孩子能否讀通、接受並內化。最後,父母親還會透過問答與考試,急著檢驗書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發酵。

  對此,侯秋玲以自身的經驗提醒:「孩子的敏銳度遠遠超過大人。」她本身也是親子閱讀的奉行者,當談到與三歲的孩子讀艾瑞‧卡爾(Eric Carle)所著的《好餓的毛毛蟲》眼神充滿著驚奇,與孩子共讀這本書不下上百次的她說:「重複的語句,不多的篇幅,卻埋藏了數數、星期、食物、色彩學與毛毛蟲生產過程…等好多好多的智慧。」其中的發現,也是與孩子讀過一遍又一遍的過程中慢慢體會。

  然而,既然談到親子閱讀爸爸的角色當然也不可少,侯秋玲認為︰「無論是父親或母親的生長背景與文化涵養必定都各有所不同,能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養分也有所差異。」當親子間希冀透過閱讀,彈奏一曲動人的樂章時,要打破「父親加入親子閱讀是很難」的概念,轉而以「父親也一起加入是應該」的想法,鼓勵父母親與孩子一同在閱讀的沃土中學習、成長。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