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因法國大革命而由法國逃往德國的皇室家族,在流亡的途中巧遇其他難民。因為彼此對於時政的情緒性談話,男爵自認為受到屈辱,而試圖對其他難民導入政治中具文化深層意義的看法。作者以環繞政治式主題為中心,創造了7個故事,最後一則故事作者將之命名為《童話》,這位作者就是歌德。
讀者對於歌德,這位世界文壇巨人的印象可能停留在他影響深遠的哲學式論述。但歌德也寫童話,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應該是十分新奇的或可以說難以想像。事實上,歌德童話故事裡多有對建構深層文化素養的著墨,相較於他常令人感覺無法親近的哲學理論,這類小品讀來讓人感覺輕鬆但其中意義又教人回味。
法國大革命:大破壞=大美麗?
席勒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有著親身經歷的熱情,而與席勒不同的是,歌德從一開始即對根本性的變革抱以不信任感。該7則故事即映射出一個重要艱巨的主題,即為跟隨大革命而來的未受節制的情緒化以及人的內在文化發展的關聯。故事中不斷出現的紅色絲帶,牽引著社會中的所有階級以及其差異,尤其是最後一個故事,對於加強自我教育,嚴格要求自我道德標準,有更多著墨,這些元素加總起來為這篇名似只有童話的《童話》,強化了其如圖像般的象徵意義,而變為最值得注目與討論的篇章。
究竟為什麼歌德會開始寫童話呢?這必須要由他與席勒的友誼說起。1795年時,席勒創辦名為《Die Horen》的刊物,同為文壇大師,席勒力邀歌德贊助文章。在歌德投稿的諸多文章中的第一篇即為《人類的美學教育》,隨後發表的則為他在宏堡大學時所發表的論文。歌德在1795年的8月17日曾寫信給席勒,表示:「我想知道你對這本刊物的看法,我已寫完最後一篇故事,我想就此結束,但又想到也許你還想藉此傳達某一項意念,因此就此結束也許不好。」因此讀者可以從歌德與席勒的書信往來中看出歌德信中對《人類的美學教育》一文的構思原型。
期許人類文化的昇華
在1794年10月26日席勒給歌德的書信裡,席勒表示他閱讀歌德的童話故事,獲得莫大的啟發,他指的應該是歌德文筆裡所具的如詩般的美感。這兩位德國大文豪,雖然有著不同的筆調和文學理念,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為都試圖找出現實世界和性靈世界的平衡點,以及人類藉自我轉變,自由選擇朝向深耕提升自我文化水平之路邁進。
有著雙重性格的人類,常在現實世界與性靈世界之間掙扎徘徊,試圖藉由自我克制而找出人類的尊嚴。席勒明白指出幾項原則,而歌德則是編織許多動人的故事,如一條小河阻斷了悲傷少年親近對岸白色百合的機會。少年要如何才能親近白色百合呢?唯有可以做為橋樑的綠色大蛇願意犧牲自己才能達成少年的願望,而這條綠色大蛇所象徵的力量即為愛的力量。
時間到了!
而綠色大蛇拿著燈籠在少年耳邊輕語:「時間到了!」時間到了,應該放棄放蕩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標,而這些也正是歌德童話故事的核心。由國王所代表的智慧、光輝和權力,遇上由愛所代表的第四力量,而這個愛的力量並非一般的男歡女愛,而是來自內在衍生出來的自由,且隨時都有為大我而犧牲奉獻小我的決心和準備。
綠色大蛇代表連結河的兩端—現實世界和性靈世界,它宣示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一個比黃金更為美好,比光亮更加快速,但必須通過真誠對話來達到的時代。從光亮到對話的進程代表由個人進展到群體的過程,光與熱的連結即猶如人類群體之間的用心溝通。或可以更明白地說是,個人因群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
綠色大蛇因為愛而捨身變成橋樑,而連結了這兩個世界,而歌德也以此期許世人,犧牲自我才有可能到達以性靈文化為核心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