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4歲的姪子每次拍完照以後,就懂得馬上來檢視相機畫面,甚至熟稔地操作觸控式手機來觀看他最愛的卡通時,我都不得不驚訝科技影響我們的程度。面對新興世代的孩子,老師也得開始懂得運用數位媒體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有21年教學經驗的嘉義女中國文老師卓翠鑾,為這樣的教學轉變,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解:「任何學習若不能與活著這事實產生意義的聯繫,您憑什麼要學生非學習不可呢?唯有設定如此『不切實際』的教學理想,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實環境裡,我才有超強的動力繼續教下去,也繼續玩下去。對我而言,教學是跟著時代走的。」
教材多元化 E化不可或缺
卓老師認為教學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教學生謀求生活智慧更通透、更深刻、更精緻、更優雅的能力。或許有點不切實際,但是這樣的教學內涵比較有質感。如此一來,為了讓學生得以培養這些能力,必須要有極其多元的教材方法去引導,E化教學則為其中的一種。
新時代的新新人類,電腦幾乎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透過他們熟悉的工具來引導他們進入文學的世界,不但可以貼近他們的生活場域,同時透過與課程相關的影像、聲音,輔助文本的閱讀,將一些口說無法完整傳達的文學情境或意境帶出來,方便學生去思考、感受。但卓老師也強調並非每堂課都必須如此,在她所設計的E化教材,多半設定在「情」與「美」的傳達,主要是營造教學情境,輔助文本的解讀,透過視覺、聽覺的聚焦,強化文字的感染力,深化學生的感受力。E世代的學生,慣用視覺思考,E化教材具有立即性的刺激反應,借助它來傳達文本中的一些情意訊息,學生容易進得去,也可以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陳列的<玉山去來>,他因攀爬玉山而產生「一種對天地的戀慕情懷,一種台灣故鄉的驕傲感」,要傳達這段課文的情意,卓老師設計了玉山風情錄的教學投影片,介紹玉山的歷史、地理、四季風情…等。搭配名家的詩作,加上凱文柯恩綠鋼琴背景音樂,在視聽教室播放,讓學生有身歷其境之感,便能感同身受陳列登玉山的心路與境況,同時也認識玉山。學生也從E化的新詩教學課程,學會把自己的詩配上圖片、音樂,做成鄉思組曲的投影片,在課堂上分享。
曾有學生形容上卓老師的國文課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但她謙虛地表示,求新求變是必要的「策略」,這也正是目前老師們最嚴峻的考驗,既然「變」是必要的,我們就不能「不變」。
科技與人性 應尋求平衡
最近大家對於數位科技與教學結合的議題十分感興趣(如未來教室、電子書包等),討論得沸沸揚揚。卓老師認為數位科技融入教學,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引用新的媒材進入教學現場,「輔助」教學,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為了數位而數位,E化媒材的運用,會因學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適用性。
傳統教學是人對人直接的知識傳授,師生課堂上的情感回饋也立即可見。未來教室、電子書包,是透過電腦設備,虛擬教學情境來傳遞知識,少掉了人的「溫度」和「氣味」。長久下來,會不會讓未來的人類,習慣對著電腦機器傳情,安於網路的虛擬世界,而變得無法與真實的人情溝通,因而處事應對變得生硬、疏離、冷漠、甚至寡情?所以,在研發E化教材的同時,科技與人性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值得我們來深思。
安南國中 距離E掌握
安南國中在台南市屬偏遠學校,近幾年學生外流嚴重,老師思考如何以創新教學等教法,開發孩子的多元能力,進而提升學習興趣,拉高升學率,改變困境。今年推出「師生手牽手、距離E掌握」,針對弱勢學生進行資訊融入,引導對數學產生興趣,今年更獲得教學卓越獎的肯定。
教師組成「安中E數團」團隊,設計校園綠活地圖繪製遊戲競賽,透過寓教於樂,創新學習。學生學習使用測距輪量測校園長度,運用電腦、電子白板等資訊科技,秀出地圖與座標平面概念;另外以Google社區地圖互動,學生化身為小記者,探訪生長的「台江十六寮」,學生運用座標軸、比例尺,規劃參訪路徑與換站時間,繪製觀光地圖與編輯故事書,建置在校內的諾亞方舟資料庫。
輔導室主任邱瑞妏表示,在數學教學上,學生最不熟悉的就是空間立體的概念,所以透過網路搜尋數學印證等操作方式,將數學結合資訊與生活,運用「數學生活化、生活有數學」概念,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無所不在,數學好好玩。
安南國中希望E化教學不只有增進理論教學的部分,而是做中學的心態,讓學生擁有帶著走的能力。
邱主任補充說:「除此之外教育部補助安南國中40萬的經費,運用在補救教學上,但我們不希望只是補習班的方式,而是設計線上題庫,讓老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然後在不足的地方進行加強。有位都不願意書寫的學生,居然就在作文課上動手寫上社區探訪的難忘經驗,讓老師們都很感動,也更讓他們體認到只要用對方式,沒有一位學生是朽木。」
YouTube、盧彥勳成為英語教材
桃園國中的英文老師范雅琦大約在2、3年前,開始結合數位的媒材進行教學,她認為如此可以讓原本呆板的書面內容,生動地展現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網球好手盧彥勳曾在國外痛哭的打電話給盧媽媽:「媽媽,我連『飯』的英文都不會講,人家都在吃飯了,我也看不懂菜單,吃不到飯…」現在卻可以直接接受國際媒體訪問,以流利的英語侃侃而談。這則小故事令范老師感動,不僅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還將盧彥勳的訪談影片剪輯下來成為教材的一部分,她說:「除了可以激勵學生以外,也利用影音呈現方式來練習聽力,擺脫以往放錄音帶練聽力的時代。」
曾獲得國中語文領域英文組創意教案設計競賽第一名的范老師,利用影音平台YouTube搜尋許多有趣的外國廣告,讓學生學習創意的廣告口號,再由他們來自行發想英文廣告短劇。透過多元有趣的教學方式,她發現學生比較不再懼怕開口說英文,學生的創意能量也讓她十分驚喜。范老師笑著說,現在學生都接收到許多網路資源,他們也會提供很多點子給她,經過篩選後再一起分享給全班同學,共同為課程增色不少。即便這樣的教學方式,事前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做準備,但效果卻很超值,讓她甘之如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