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文:編輯部

書名:大地的咆哮
作者:杉本信行
譯者:章澤儀
出版:玉山社
日期:2007年9月

劉進興(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文

  「中國是個麻煩的鄰國,偏偏日本又不能搬家」。作者杉本信行這句話,台灣讀者一定很有同感。問題是,怎麼辦?這本書提供一個日本外交官的思考。

  1973年杉本到中國學中文,其後在外務省服務。他兩度出使中國,因為負責對中的政府開發援助(ODA)工作,得以深入農村觀察。2001年擔任駐上海總領事,2006年因肺癌過世。過世前他強忍病痛寫下《大地的咆哮》這本書,以14年的觀察,提出對中國政策的建議。

  杉本以外交官罕見的誠實而辛辣的筆調批判中國,認為中國打著社會主義旗幟,卻任憑原始資本主義剝削農民,耗盡大地資源。在他看來,人民與大地都將反撲,中國的霸權主義與反日運動,只是用來轉移農民的不滿,以維持政權的正當性。

  他觀察到,鄧小平「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只嘉惠都市人口,九億農民則「與這一切經濟發展無緣,生活條件自革命以來就毫無改善」。農民「活在身分制度下,像封建時代般地飽受壓迫」。

  「身分制度」是中國特殊的戶籍管制。「都市戶口」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免費義務教育;「農村戶口」這些都沒有,連義務教育都要自己負擔一大半。兩種身分分而治之。除非上大學、任職國有企業、或者從軍,農民永遠無法變更為都市戶口。書中有個慘絕人寰的悲劇:一個鄉下女孩因為未婚夫考上大學,被迫解除婚約。因為結婚無法改變她的農民身分,連生下的小孩都還是農村戶口。

  城市越發展,農村的悽慘就越無法忍受。杉本認為,農民的憤怒已經嚴重到足以撼動中共政權。一黨專政看似強悍,其實領導階層內部充斥缺乏自信、不安,及對未來的悲觀。他們大多把兒女送到海外留學,為政權瓦解預留後路。

  但杉本並非憤怒的反中派。他認為,「放任落後的中國不管,最後可能會變成像北韓一樣,威脅更大」。因此,日本開始對中提供經濟援助。ODA的長期低利貸款,三十年來總額高達三兆日圓。杉本認為,讓中國「成為一個穩定社會,開始以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克盡責任時,對日本的國家利益是有幫助的」。援助計畫中的「草根無償資金協助」因為跳過中央,直接與地方接觸,使他得以在捐贈救護車、重建鄉村小學之餘,對中國有更深刻的瞭解。

  杉本認為,要救中國就要促成民主化。天安門事件時,CNN讓全世界看到現場慘狀,阻止了進一步的鎮壓。必須將中國的真相公諸於世,才能夠促成真正的改革,而此任務只有梵諦岡做得到。他期待梵諦岡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數以千萬的教徒在中國形成的訊息網絡,將能防止中國的自我毀滅。這樣的策略,台灣的外交部一定不喜歡,但中國若與梵諦岡建交,對中共政權是福是禍,還未可知。

  在飛彈威脅下又「不能搬家」的台灣,卻有許多人將杉本眼中危機四伏的中國,當作拚經濟的新希望,另外一派則只是逃避,而不知如何積極面對。非黑即白,似乎很少人在討論更細緻、更務實的策略。杉本信行這本「建構在外務省扎實的情報累積與分析之上」的書,不但比少數個人提供的「真相」可信,也可以啟發我們思考更大膽的對策。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