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台東教育大學傅濟功教授接受縣政府的委託,開始籌辦新移民生活適應班,幫助新移民走入台灣社會;十年後,傅教授與一群新移民女性成立了外籍配偶協會,不但幫助更多新移民家庭,也幫助了台灣人更了解東南亞的文化,豐富了後山的多元文化。



感受學習的樂趣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與學習的權力!」就是這個念頭,讓傅濟功教授開始投入新移民這個公共議題,他知道許多新移民女性的身心通常受制於婆家,所以他就先從家庭訪視開始做起,用他自己本身在韓國念書時,學習韓語的經驗,讓新移民姊妹的台灣家人知道,參與生活適應班並不是要讓他們的媳婦、老婆,心往外飛,而是讓他們可以更快融入新環境。傅教授回憶起當初一個越南姊妹,剛來上課時的驚恐表情,到後來認識其他跟他一樣的越南姊妹,開始有說有笑,卸下武裝的笑容,他說:「外籍配偶除了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需要去克服,也應該試著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好好地與夫家或外人溝通。外籍配偶應常常走出家門,多結交朋友、姊妹,或與孩子一起上課、參與活動,這些都是有助於適應台灣社會的方法,也能找到人生的路。」
曾經田野調查8個鄉鎮的新移民家庭,傅教授發現總收入不到2萬元的家庭占了五分之一。越鄉村的地方,新移民的家庭也越多,而以台東的識字班為例,雖然這幾年已經在每個鄉鎮指定小學開辦班級,但仍有很多外籍配偶無法上到課的情況,傅教授認為深入各鄉鎮的圖書館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學習場域,例如繪本就可以成為外籍配偶的主要讀物,而圖書館館員也要接受多元文化的訓練,了解並尊重他們。另外還要繼續廣設識字班,外籍配偶協會一年當中就有10個月都有不間斷的課程在進行,隨時讓姊妹想上課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加入,不會一再錯過學習的機會。
從日常生活進入教學
專長語言教學的傅教授表示:「教材的設計要更符合她們的需求,從日常生活進入語言的教學,如此才能活用,建議還是要從注音開始學起,羅馬拼音只能有短暫的效果。」除此之外,對他們課程方面,從會講這裡的話到會看這裡的字,其實最重要的應該是生活技能的方面,比如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學到美容美髮、烹飪課程等等,讓他們可以學到一技之長。他舉例說:「就像我們台東,以前幫忙修指甲的人可能是一些美容院的小姐,但慢慢的,台東所有修指甲的小姐都變成是越南籍的外籍配偶,她們修指甲的技術還比原來的好。而這些技能,都可以讓她們養成自己的工作能力,對個人、對家庭、對整個社會都是很有幫助的。」而同時身為台東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與外籍配偶協會理事長的傅教授,申請了國科會弱勢圖書計畫的補助,今年可以擴充大學圖書館的東南亞教育書籍,讓學生除了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外,也能增加對於新移民文化的認識。
與台東縣文觀處合作培力 女性新移民閱讀帶領人
外籍配偶協會在成立3年多以來,除了帶領他們適應台灣生活,也進行外籍配偶的培力訓練,如:新移民故事媽媽、東南亞文化講師等,提供他們自我成長、教育終生學習、培養生活技能的場域,因此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自96年至97年分別推展女性新移民多元文化閱讀活動及女性新移民閱讀帶領人培訓活動,便與外籍配偶協會合作,邀請台東縣具多元文化及教學經驗之講師群,帶領新移民親子進行故事閱讀,增強新移民及其第二代語文能力,期更能了解台灣在地多元文化特質及進行閱讀識字之學習。
由帶領老師設計多元文化學習主題及研讀書目,以一次一種主題方式進行,第一週動手做手工書,第二週開始以繪本故事介紹不同國家的民俗文化,學習尊重不同的文化差異,學員可將學習心得以文字或繪圖方式留下紀錄,最後一週上課則進行各組新移民母國文化分享,採用說故事、角色扮演等多元活潑方式作發表及分享。傅教授說:「這群新移民故事媽媽還會做紙偶等輔助道具來增加故事的精采度,他們用中文敘述母國的故事,或是分享自己從家鄉帶來的傳家寶物的由來,讓更多台灣人從故事中了解進而學習到東南亞的文化。」
所以在96年台東文觀處就更積極投入培訓女性新移民閱讀帶領人,文觀處表示:「帶領新移民閱讀相關活動之前須先了解何謂新移民,服務新移民讀者之前須先認識新移民的種種背景,所以課程從認識台灣新移民開始,再進行說故事的技巧課程,進而引導如何帶領導讀活動,期望在各鄉鎮圖書館培養女性新移民閱讀帶領人,以服務更多有在地閱讀需求的新移民及其第二代,讓圖書館成為台灣社會與新移民的重要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