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活美學-眷村再生 活力再現

文:李欣如

利用陸光三村的活動中心變成桃園眷村故事館  小學的時候,一個女孩經常經過一個叫做鬼屋的地方,而所謂的鬼屋只是很久沒人住而已。事實上,那是一棟很像別墅的房子,周圍有綠地、有庭園,她經常想,「如果這個鬼屋可以找同學進去,把空間打掃乾淨,再把各式好玩的辦家家酒東西擺進去,那一定是這房子周圍小朋友的快樂天堂。說不定還可以畫上王子、公主與小矮人,變成小朋友自己創造出的童話世界…」在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長顏毓瑩的心中,閒置空間等同於想像空間,於是將眷村活動中心轉化為桃園眷村故事館的工作,在她與夥伴的奔走下應運而生。

找出歷史與生命的聯結

故事館展示食衣住行,是過去眷村生活的縮影。  桃園眷村故事館就像是濃縮果汁,其中的營養成分則來自於眷村社區裡不同生命所經歷過的不同故事。桃園龜山鄉共有九個眷村,有的已經陸續改建成國宅,而被保留至今的,離改建的日子也不遠了,面對聚落急速的消失,顏毓瑩感到很心疼,「台灣的眷村文化不該就這樣消失,應該要有人將文化好好地整理出來。」基於保留台灣文化資產的動機,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著手做田野調查,到即將拆除的眷村社區裡撿拾將被丟棄的物品,無論是電扇、沙發、門牌、壞掉的唱片機、破舊的大門…,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把「他鄉變故鄉」的美好故事繼續說下去。

   小時候街坊鄰居在柑仔店聊天的熱鬧意象、一家包水餃街頭巷尾都有得吃的的親切…是顏毓瑩夢想中的住家環境,因為如此互助互愛的生活,足以讓整個心靈都豐盈起來。於是,她與幾位同學開了一間名為「橘子」的店,做為社區資訊交流的平台,就像柑仔店一樣人來人往,還不時舉辦教學、影展、攝影展,甚至在人力吃緊的情形下還辦了一份社區刊物。在藝文活動不足的龜山,她們齊心合力地創造體驗美感經驗的媒介與當地民眾邂逅。

營造出龜山國小的情景,勾起幼時的回憶。   從「橘子」店開始,到雜貨店工作室、龜崙口文史工作室、桃籽園文化協會一路走來,有阻礙、有畏懼,但希望的種子也愈積愈多。顏毓瑩回憶剛到桃園讀書時與同學們都對眷村懷有一種期待,因為竹籬笆圍起來的神秘感,讓她更想一探究竟,而最後在同學的安排下,她們終於有機會租到眷村的房子、住進真正的眷村裡。「她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卻在體驗眷村文化後衍生出特殊的情感,」儘管畢業了,還是決定留在桃園為保留眷村文化盡一份力。

堅持信念的顏毓瑩執行長

  顏毓瑩堅持自己要走的路,儘管路上一道道「不可能」的聲浪迎面而來,但她堅信,「保留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的空間,再以實際的物體說明台灣的歷史,將使台灣的文化變得多樣而美麗。」三年前,因為要做的事太多,於是結束「橘子」生意後的她心有所感地說,雖然眷村文化空間不具有高度的美感價值,而當課本提到台灣早期的歷史,家中的長輩也許都曾經歷過,但是我們卻很少願意用心傾聽,甚至對老一輩過往的種種記憶有著「你又說這個了」的不耐。然而,她認為,「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值得學習、深入了解的事物,如果能用實際體會取代灌輸、死背、記條文的方式,將生活與知識融合,讓生活美感處處湧現,會很有趣。」也因為如此,動人故事與過去老舊回憶的家具凝聚出一處眷村故事館,足以讓我們徜徉其中,想像過去眷村裡令人回味的生活。

讓再生空間美化生活品質

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長顏毓瑩以行動讓夢想長大  既然為閒置空間,多數人就會覺得也沒存在的必要,還曾有人告訴顏毓瑩「拆掉做生意,或許會更有實質效益哩!」然而學設計的她還是試圖以美感的眼睛去看、去做。深刻地體驗後,她表示,只要以「美」的角度去看,無一不美。從民國91年開始做田野調查,與長輩的訪談中了解到過去眷村竹籬笆裡自給自足的生活,其實與閩南人、客家人的生活並無不同,她感到不可思議地說,「其實無論哪一族群,在生活中總還是有很多交集啊!」只不過是大家經歷了不同的生命經驗,然而在時代的巨輪中,無論為哪一族群,集結出的就是大家的故事。

   當我們處在極具意識形態的社會中,各自以你、我撕裂身處同一時代的情感時,很有可能是因為忽略了以美的心、眼睛去感受周遭的環境與生命。對此,桃籽園文化協會還辦了一次「女客館」的活動,請嫁給外省人的客家人、閩南人…一起參與活動,顏毓瑩還調皮地問她們,「那妳們究竟是哪裡人呀?」有人回答「我是外省人的客家人」、也有人回答「我是外省人的閩南人」。

   將族群問題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看顯然單純多了,也才讓人更容易體會到,原來族群的分隔並不是那麼明顯,而文化多元地呈現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如同顏毓瑩一樣,不是外省人,卻被外省人的眷村文化深深吸引,然後她選擇以美感的經驗出發,再將它延續下去。她也希望,「眷村故事館呈現的不只是文物的堆積、懷舊的情緒感染,而是具有社區能動性的活力,以及文化分析與觀點的眷村文化體現,」讓以美為內涵的藝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並化解衝突。

附近的伯伯也可以到館中下棋書籍、歌本與台灣早期歷史息息相關到床上試躺享受新婚的喜悅

聽陳館長說故事

  於是,走進故事館試圖發現其它的可能性,「您好,我是陳館長先為您解說,」親切的問候,詳細地解說,一幕幕對於過去眷村生活的想像,透過館中老舊的器物躍入眼前…。裁縫機、唱片機、老照片都是生活的點滴,一位參觀的民眾說「與我們閩南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嘛!」陳館長回應,「就是要讓參觀的民眾了解,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不一樣的背後故事。」

裁縫機交織出勤儉的意象   「在民國60、70年代,台灣的客廳就是工廠,精細的刺繡花紋、多樣式的毛線編織,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足以躍上國際舞台的傳統手藝。」所以,為了讓眷村媽媽們的家庭工廠故事與手藝、創意再現,桃籽園文化協會也辦了「眷織坊」要讓傳統的美,在現代開花結果。

   紅色大門搭配上青綠色窗戶是對眷村的第一印象,而在館中的二樓也陳列了此入口的意象,臥房、客廳、廚房、廁所的所有擺置,都將眷村的空間完整呈現。「而且所有的展示品都摸得到,就連廁所也都是可以用的喔!」館長得意地介紹館中的一切。

   如果沒有情感的支持,空間還是空間,很難引發民眾的認同。於是,桃籽園文化協會以故事館為基地,要讓參觀的民眾體驗眷村的空間,「儘管過去的老房子被拆掉了,可是現在故事館內的擺設與老房子也沒什麼兩樣,」故事館就像是大家的家,在這裡民眾可以分享過去生活的一切。

老眷村新活力 新眷村舊感情

一張老照片代表一個動人的故事  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許多的眷村都被拆除改建了。為保有眷村的質樸美、延續眷村的溫馨情感,承辦今年「桃園縣眷村文化節」研討會的桃籽園文化協會特別精心規劃:吃在眷村、住在眷村,以體驗空間的方式,引動欣賞眷村文化的渴望。

   得知消息的憲光二村里長、老伯伯、老婆婆們等居民都懷疑「真的有人願意來住眷村?」「活動辦不起來啦!」到「那麼多專家、學者來,活動真成功啊!」的喜悅,桃籽園文化協會的努力終於得到肯定了。而這兩天一夜的全國眷村研討會,在眷村居民的心中都將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不只如此,雖然有些眷村被拆除改建為國宅了,但是,協會的夥伴還是時常辦活動,如:「請爺爺教孫子寫書法」、「教小朋友們肢體律動」、「舉辦兒童劇場」、「親子劇場」…等持續傳遞美的感受。將過去陸光三村活動中心重新利用規劃而成的桃園眷村故事館,保留了台灣特定歷史情節下的產物,呈現出過去時空的單純美感,也開創了新時代中對周遭環境的關懷與想像。

   坐在故事館內過去眷村的沙發上,顏毓瑩與團隊努力的目標很明確,「對於即將消失的眷村地景及文化,他們通過各種基礎調查、紀錄及保存的方式,留下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並希望這些資料能成為活的歷史教室,展現在空間中。」讓關於社區過去、現在、未來的點滴故事一直說下去…。

拉門式的電視拉出一幕幕的往事連眷村的紅色大門也是撿來的眷村的廚房鍋碗瓢盆都不少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