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美術館─民間美術號 承載理想與夢航行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停靠在基隆正濱漁港的「民間美術號」  海洋的粗獷與民俗的典雅相互融合而成的是─一艘停泊在基隆正濱漁港中的「民間美術號」。不同於一般美術館的富麗堂皇,它則是如實地承載著過去遠洋鮪釣船漁民艱辛的故事與巡迴辦理年畫展的夢想。船主、巴蜀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賈裕祖在經歷了生命的反思後,視建構中國年畫與民俗文化基因庫為使命,且聽他娓娓道來如何掉進年畫的研究,以至於到台灣展覽藝術的轉型與創意的表現。

保留漁船船艙基本架構

  循著陣陣的柴油味、鹹黏的空氣,沿著漁港找尋一艘由遠洋鮪釣船改造,名為「民間美術號」的移動式民俗美術館。停靠著在岸邊的它,與一般漁船並無不同,直到巴蜀文教基金會企劃組組長蔡小姐打開門的剎那,才讓人驚覺「漁船內飄散出的竟不是魚腥味,而是陣陣的檜木味。」她解釋:「民間美術號因保留著漁船船艙的基本架構,就連能防潮濕的檜木也一併留著。」因此,充斥著滿室的檜木,現在也成了保存中國年畫的得力助手。

  儘管船只是停靠著也並沒有在海上乘風破浪,但踏進船內的人,還是會覺得頭暈暈的。以可分成上、中、下三層的民間美術號來說,除了最上層的是平的之外,剛踏進的第二層是過去漁民處理漁獲作業的地方,為使水流向兩側面板呈「倒V型」;而須走下樓的第一層則是過去的魚艙,因此為集中水,面板也就規劃為「正V型」。雖然進入船內的人會有頭暈的感受,但這卻也是體驗漁民生活的難得機會。

情定中國年畫

每幅年畫作品,皆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在欣喜能走進漁船之餘,探訪「民間美術號」上的中國年畫作品的目的,隨著腳步的積累,竟也踏出了一段又一段值得去尋找關於你與它或他與它之間種種的記憶與故事。賈裕祖將漁船的最下層規劃為「特藏室」,個人收藏的兩萬多幅中國年畫就在此輪流換展,平均三個月換展一次,而每逢學校、機關團體前來參觀,他就會開心地與大家分享中國年畫的故事。

  不過,可別以為專精研究中國年畫本是賈裕祖的本業,他自嘲:「接觸中國年畫是瞎打誤撞來的。」他曾擔任漁船船長七年,之後因父親健康情形不佳而決定不再長年漂泊海上,轉而從商。然而,從商之路竟也讓他在醉生夢死的世界中,反思自己生命只是如此?在決定退出江湖之後,因看見四川老家年畫「哇!好美」的讚嘆,讓他一口氣就買下了所有的年畫,並引進台灣。

  在二十五年前,賈裕祖可說是引領台灣收藏中國年畫的風潮,一直到讀了《在蘇聯的中國年畫》後,他才驚覺到這本書的作者雖是蘇聯人,卻對中國的年畫那麼有研究!這便也引發了他「建購中國年畫基因庫」的使命,從此,倉庫存有的中國年畫就只會買進、不會再賣出了。

民間文化活力的典範

船內的檜木不僅散發出典雅的氣息,還具有吸濕防潮的效果。  自從將收藏中國年畫當成使命後,賈裕祖逗趣地說:「可被折騰慘了!」加上他買下一艘船,準備巡迴展出中國年畫的夢想,光是「合法性」的問題就已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金錢與時間了。十多年來,外號「錢坑」的民間美術號,一路整修、維護、改裝、保養的費用就已超過兩千萬。然而,他為保存中國年畫的所有付出看來驚人,卻還是幽默地說:「就像婚姻關係一樣,曾想放棄,卻還是會試著溝通看看。」

  因為賈裕祖對民間美術的堅持,因而使得每一幅年畫還是能適如其分地在「民間美術號」上涵養著連結過去與現今的生活美學。除了中國年畫的展示,早期台灣的紅眠床、農村時代的爐灶鍋碗瓢盆與一件又一件足以訴說每個時代背景的器物……都是他推動民俗研究相關活動的一環。

  特別的是,踏上「民間美術號」不須戰戰兢兢、謹慎小心,賈裕祖相當歡迎民眾租船開派對、辦音樂會,只要不刻意破壞,船上的所有器具都是開放使用的。他相信文化來自生活,民間美術號上每一個角落的故事、每一個空間的交錯,都是源自於生活中共譜的樣貌,當然也值得到訪過的人去尋找你與它之間曾有過的記憶。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