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文學彰化──與大師有約」的活動中,李偉文醫師以自己閱讀經驗,分享書中世界及閱讀帶給生命力量。李偉文說,每個人都要架構自己的書房,設置心靈的百寶箱,它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讓自己的心靈充實滿足,而引導小孩子的閱讀,不要有壓迫性,只要享受閱讀「快樂」。
把牙醫診所變成圖書館
牙醫師李偉文愛書成痴,喜歡沉浸在書香閱讀的世界。他所開設的牙醫診所像是座圖書館,有4千多本書,可以供人借書閱讀。李偉文說,他家裡沒有電視,客廳、起居室到處是書牆,有一個比乒乓球桌還大的書桌,全家都喜歡閱讀,除自己寫書之外,也經常幫忙寫書序代言好書,去年為書寫的推薦序就有60篇之多。
李偉文說,他從小的心願是當書店老闆、圖書館管理員,因為他非常愛書,只可惜,台灣人不愛花錢買書,寧願花錢吃大餐。他說,其實買書是一種習慣,先買回來慢慢接觸,都會愛上書的。
李偉文認為架構一個屬於自己的書房、書櫃,是很重要的事。書就像電影一樣,在不同的情景與氛圍都有不同的感受,好書值得多看幾次,書本帶來的感動每次都不同,另外,他也在書房設置心靈「百寶箱」,裡面放著喜愛的書籍、CD、信件。
他說,當情緒低落時,到書局看書,到圖書館借書都是奢求,情緒不斷沉淪,根本沒有動力。如果架構自己書房與百寶箱,隨時能取出閱讀、聆聽,可以改變情緒或在書中尋找慰藉,讓負面的感受得到轉換。愛默生說「圖書館是魔法洞窟,裡面住滿了死人,因為我們進去,才將他們從酣睡中喚醒」,他說,進入書香世界不僅喚醒了書;也喚醒了人。
片段的網路知識不如書本
網路搜尋與實體書籍有何不同?李偉文說,網路的訊息是片段的,書的內容是完整的,因為書有完整結構,經過作者、編輯等討論層層把關,網路搜尋缺乏架構,搜尋的資料很多,如果沒有完整的知識背景,對青少年其實是有害的,現在青少年習慣網路搜尋找答案,不看完整的實體書籍,形成不習慣買書,都由片段的知識填充。
小學生、研究生都會網路搜尋,但他們架構的知識,得到實質的內涵是不同的;李偉文說,他不鼓勵青少年都用電腦找答案,希望可以從實體書籍入門知識殿堂。以閱讀來分類,書可歸納主食、美食、蔬果、甜點,主食書籍是現實生活尋求解決之道,美食是引發思想生命的共鳴,蔬果指工具書籍,如同字典查尋字義及專有名詞,甜點是說提供休閒娛樂的書籍。
李偉文認為人生三大樂事,「閉門讀好書、開門迎佳客、出門尋山水」三者融為一體才是完美的人生,他每天花二、三小時讀書,縱橫交錯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每個月讀完四、五十本書,屬於計畫式的閱讀,也享受知識帶來的滿足感,李偉文說人生求智慧與慈悲,智慧靠閱讀,慈悲則是參與公益活動。
讓小孩體會閱讀的樂趣
孩童閱讀方面,李偉文有獨特見解,對小孩子而言,書不應該有「用途」,它是用來感受「快樂」的。例如,小孩子做錯事,家長習慣說,進書房去看書,好像閱讀是一種懲罰。
親子共讀後,家長喜歡小朋友講感想,寫讀書報告,對小孩而言,書就是帶來「快樂」,不應該附加其他的意義,快樂越多,越能留在小孩子的記憶裡,讀過的書會像伏流一樣,往往不會消失,未來的一天它會再湧現。他說,小孩的天性是,表達很差,感受很強,讓小孩在閱讀得到快樂比任何事情更重要。
另外,很多家長要求小孩閱讀世界名著,他認為有些觀念要釐清,他並不十分贊同閱讀簡版的世界名著,有些小朋友會誤認為讀過簡版,就已經全部了解書籍,反而失去經典世界名著的完整性,他鼓勵青少年應先閱讀完整版,才會有真正的體認。
閱讀的外表是最安靜的活動,實際上內心卻是最澎湃。如何培養小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李偉文說,不要逼小孩子早點睡覺,讓他選擇要關燈睡覺,或是開燈半小時讀書。通常小孩子不喜歡關燈睡覺,會選擇開燈看半小時書,讓小朋友習慣看書,快樂看書,未來就會親近閱讀,自己投入書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