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編者的話─便利閱讀 無所不在

文:邱奕嵩

  回顧台灣社會十餘年來的發展,除了網際網路之外,「便利商店」也應是近年來的「偉大發明」,因為四處林立的便利商店,全天24小時無分晴雨守候在各地街頭,為人們解決不少生活上的問題。這種民間企業創意的活力元素,也開始廣泛被公部門運用,政府各式閱讀推廣活動,就有這些「便利」的影子。

  以台北來說。十餘年前,陳水扁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開啟了「公車詩文」的創舉,讓閱讀的「便利性」大大提高,這個政策一直沿襲至今,即使換了市長,也換不掉民眾的創作慾與閱讀力,短詩雋文已與台北大眾運具融為一體。移動的台北城,在移動的過程中不斷閱讀,也不斷地被閱讀。

  同樣是「移動」,全國各地許多公共圖書館也紛紛啟動「行動圖書館」列車,把書香直接開到你家門前,服務偏遠地區的民眾。文化部門把政府「服務」的功能發揮地淋漓盡致,讓閱讀的流通性媲美便利商店,演出文化事業上另一場物流革命。

  此外,許多縣市利用網路的功能,加上便利商店的特色,提供「宅配到府」的送書服務,也是新世紀才出現的創新又貼心的服務。各地文化局處的主管們,一如便利商店的店長,挖空心思。不同的是,一個是要把商品送到你手中,一個則是要將閱讀的喜悅與民眾們分享。

  這些服務很像是早年台灣社會「送藥包」的年代,以「宅配」的作法服務到家,都令人貼心至極。

圖片  除了這些「走動式」的服務之外,各式文化據點讓知識與文化資產「停格」在固定的處所,隨時召喚民眾的參與,它除了是各式圖書館之外,還有文學館、文物館、文化空間或者文學步道,各縣市善用自身特色,妝點自身的閱讀容顏,展現在地的文化性格,緊叩土地、人民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從此讓閱讀不只是閱讀,更是一種情感的依歸,也是自我的追尋。

  閱讀的目的百百款,也可以毫無目的,每個人可以藉由閱讀尋求當下的滿足,近年來在公部門的努力下,利用各種管道推展閱讀,久而久之,讓閱讀與生活連結度加深,閱讀也就進而內化至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同便利商店之於現代生活。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