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簡介

文:林慶信(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企劃主任)

  座落於外雙溪至善路上,國立故宮博物院斜對面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占地約三百坪,主體建築的四周底座以頁岩壘疊而成,斜面的屋頂加上高聳的花崗石圖騰柱,呈現原住民的「家屋」型式,讓參觀者在進入博物館之前,就感受到強烈的原住民文化氣氛。

  自民國八十三年六月九日開館至今成立才四年多,由於是以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董事長林清富先生個人的蒐藏為基礎,因此除了展示的內容完全是臺灣原住民文物外,展出與蒐藏的方式皆偏向於美術館的性格。博物館的四大專題,依樓層分別為揭開各展室序幕,簡介原住民與南島語系民族之淵源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呈現原住民生活文化與獨特之工藝藝術的「生活與器用」,探討原住民服飾文化和社會背景的「衣飾與文化」,以及闡述原住民信仰世界的「信仰與生活」。

  目前博物館約一千五百件的藏品中,以排灣、泰雅族所占的比例居多,種類上又以陶器與服飾為館藏的特長項目,除傳統文物之外,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也蒐羅了不少近、現代原住民的創作作品。博物館不僅要把文物保留下來,更要把文化的內容保留下來,因此只要具有傳承意義、能傳達原住民文化精神的作品都是博物館蒐藏的對象。

  一樓大廳裡的「我們原住民」,館方藉著由一百多張照片合成的原住民群相,展現出原住民鏡頭下的各種面貌,讓一般人對原住民原本存有的紋面紋身,穿著傳統服飾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觀,體會到原住民文化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樣的設計不僅對非原住民的觀眾有意義。同時也幫助原住民朋友喚起心中對自己族群的記憶。許多原住民小朋友在館裡參觀時,會指著其中的幾張照片說:「這是我阿媽的照片」。這裡等於是一個資料庫,如果他們的生活有些東西因為變遷而不復存在,這裡可以成為他們的參考點。

  經常結合博物館旁露天廣場作歌舞或工藝示範演出的特展,也是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有別於其他博物館的特色之一。

  此外,博物館在器物的陳列上,也一再地尋求突破,希望藉由聲光影像的輔助,讓器物不只是擺在那兒,還能更進一步與原住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樓與二樓展室中,館方在陳列器物的上方,裝置了許多播放短片的螢光幕來配合展示;影片內容有原住民的梗概介紹、排灣與阿美族的製陶過程、泰雅族太魯閣群的製麻紡織、原住民的歌舞等,這些影像一方面彌補了靜態展示的不足,另一方面提供參觀者在探尋原住民過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原住民的真實面貌。

  博物館二樓「生活與器用」展室中的樂器展示,為了讓觀眾能輕易地融入原住民的音樂世界中,在每一項展出樂器的背後,皆搭配有原住民部落實地採錄的錄音播出,營造出「立體」的展示空間,本館展示的是口簧、木琴、鼻笛、弓琴。本館展示各項陶器與製陶方法,並以五分鐘短片介紹排灣族的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過程,本館以五分鐘短片介紹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的過程,並展示排灣、魯凱、雅美的雕刻與紋飾。本館以五分鐘短片介紹泰雅族太魯閣群傳統製麻紡織並展示織布機。

  博物館三樓的「衣飾與文化」展示主題有服裝、琉璃珠、裝飾、織物、刺繡、紋身,涵蓋了各族的典型穿著、刺繡、紡織、飾物等,參觀者由各族服飾的形制、用色的偏好以及各種不同的紋樣,可以感受到原住民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而其中大約五萬粒的白貝珠長衣,是博物館極為珍貴的典藏,正中央廚窗內的大串琉璃珠,最崇高地位的人士才能佩戴,李總統夫人來館參觀時曾經佩戴並拍照留念。

  地下一樓展示主題有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和獵首、雅美族的信仰、排灣族「五年祭」、影像視聽室、影像圖書館、特展室、臺灣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架構、與原住民有關的遺址、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影像圖書館雖然現在的資料還不是很完備,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能提供參觀者各種原住民的訊息、資料,甚至把其他博物館有關原住民的資訊一併放入其中。而原住民的下一代也能在這裡查詢到他們想了解的歷史、文化或已消失的語言。

  為了達到教育推廣功能,博物館推出有刺繡班、版畫班、繪畫班、歌舞班、琉璃珠班,讓漢人來更了解原住民的技藝文化,另有推出親子一日遊,歡迎親子共同來參觀。

  最後希望大家於欣賞原住民各類文物後,能夠進而了解其文化內涵,彼此因了解而能相互尊重,共同創造和諧、溫情的社會,為中華多元文化貢獻一分心力。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地  址: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號282號
電  話:(02)28412611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00~17:00(週一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休館時間:週一暨每年一月二十日至二月二十日
團體參觀:歡迎預約團體參觀,並可安排導覽服務。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