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延伸閱讀的舞台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圖片一  曾經,臺灣 是個被稱為只有酒櫃沒有書櫃的社會;如今,公共圖書館不斷突破窠臼,不只在館內空間及服務上力求改進,更不時走出圖書館,深入偏鄉,讓一本本書籍走進臺灣 各角落。


  曾經,豐富藏書只是都會區的特權;如今,藉由公共圖書館的努力以及企業、民間團體的付出,現在許多的書籍都可以插上翅膀,飛進尋常百姓家,只要你願 意,它們會經常來造訪你,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便利與親近的閱讀環境。


  圖書館行動化已蔚然成風,加上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更凸顯行動書車的重要性,當行動圖書車與民眾的約會成為常態之後,知識的感染力便在無形中滲進許 多人的生活,許多人的生命中。


  也因此,我們看到了孩童們渴望的眼神,渴望下次圖書車的到臨;我們也看到了無數志工朋友的笑容,那是一種簡單而幸福的滿足。


「紙風車319」到各地都受到熱烈歡迎。  因為許多人的付出,知識的延長線得以無限伸展。我們不只縮短了與知識的距離,我們也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知識就是力量,現在我們也看到了這個力量,還會發光發熱。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凝聚愛的每一哩路

  1998年,一群不忘夢想的文藝老青年吳念真、李永豐、林錦昌、柯一正等人共同串聯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旗下包含了在1992年就已開始運作專 為兒童創作的「紙風車劇團」。這群文藝老青年聚會時經常討論城鄉差距的話題,因為不斷討論,所以也找出了一個共同的答案,他們認為臺灣的未來最嚴重的問題 就是城鄉差距,生活在小城鄉的孩子缺乏文化刺激,也必然難以開拓國際性的視野,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孩子所作的努力就是縮短差距,這個結論不能只是口號,必須 具體進行,於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構想便如此應運而生。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從2006年12月開始啟動,帶著《紙風車幻想曲》從宜蘭員山開跑,誓言走遍全臺各地偏鄉、將國家劇院級規模的戲 劇演給所有孩子看的「紙風車319」,以一步一腳印、匯聚民間點滴資源的方式,歷經5年歲月,終於在2011年12月於萬里鄉萬里國小完成最後一場的演 出。


  兒童戲劇是動態的故事,是反映生活的活動,是一種遊戲,是啟迪兒童智慧的媒介,是表現生活的綜合藝術,除了娛樂,更重要的是它發揮了教育價值。「紙 風車319」便是匯聚文學、音樂、表演的移動書城,許多偏遠城鄉的孩子,因為「紙風車319」而開啟了豐富的閱讀視野。


「紙風車319」演出戲碼之一《追風賽狗場》  因為家庭經濟的差異,因為城鄉地域的距離等因素,位於偏郊城鎮的孩子從小就缺乏立足性的平等,他們沒有充足的書庫提供知識補給,也沒有藝文性空間薰 染感性卻貧瘠的心靈,「紙風車319」將舞台遷移至每一個角落,架設在孩子的面前,讓臺灣所有孩子都有機會親臨目睹藝術的饗宴。


  紙風車劇團標示「讓風吹動迎風向前」、「陪孩子走第一哩路」,以理想而言,這項跑遍全臺319鄉 鎮的文化扎根行動是成功的,雖然為期5年的活動已經結束,但紙風車所走過的地方如風吹過,已播下藝文的種苗,未來,它將成為一棵大樹。這樣的創舉,不但讓 戲劇走進鄉間,也讓孩子們開啟了閱讀的更多可能性。


愛的書庫

遍地開花 書香四溢

閱讀可以為偏鄉部落帶來無限的希望與可能。  關心城鄉差異,進而以具體行動滿足弱勢條件兒童的閱讀需求,在臺灣社會中處處可見;「愛的書庫」便 是出於關懷全臺孩童的閱讀教育所產出的成果。


  2005年,921震災重建基金會資助設立台灣閱讀推廣中心,並著手規劃「愛的書庫」模式,以「共讀分享,智慧循環」的方式,鼓勵老師向書庫借書, 讓一箱箱優質的好書送到班級每個孩子的手中,由老師帶領班級學童共讀。


  從一人閱讀,推廣為多人共讀的理念,是台灣閱讀推廣中心的創立理想,第一座「愛的書庫」於南投縣草屯鎮虎山國小正式成立。2006年,台灣閱讀推廣 中心轉型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接續推動閱讀的大業。2007年,「愛的書庫」在離島馬祖地區成立,南投縣也完成了「一鄉鎮一書庫」設置規劃。2008 年,新竹貨運加入運書服務,書庫的流通更加多元,2009年,因應88水災,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緊急釋出「愛的書庫」圖書1萬2千冊,提供116所受災學 校圖書館用書。2010年,臺中市完成「一區一書庫」設置規劃。


  2011年12月統計,全臺21個縣市一共成立131座書庫,1萬多個運書箱,圖書96萬冊,書籍種類4千5百多種,閱讀人口1,797萬人,這些 閱讀人數大多是國小的孩童。因為書庫的建立與調度運作,全臺每一所學校,不論多遠、多窮、多小,運送書箱的專車都能將一箱箱的好書親送到校,熱騰騰的交到 孩子手上。

迫不及待想閱讀行動圖書車載來的書。
  從1996年開始,肯亞國家圖書館為了服務廣大偏遠地區的民眾,特別安排了3隻駱駝,馱著4只書箱,以及一些帳篷、生活醫藥補 給品,長途跋涉到炎熱而難行的肯亞東北省份,為這個有著高達百分之八十五文盲的落後地區送來全世界的知識。2003年,美國作家瑪夏.漢彌頓(Masha Hamilton)的女兒從兒童雜誌上看到「駱駝移動圖書館」的報導後與她分享這則報導,漢彌頓因而以此為本,在2006年完成了以《駱駝移動圖書館》為 書名的動人小說,2009年9月這本書的中文版本在臺灣發行,引發非常多人關注偏遠學校兒童的閱讀需求。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表示:「圖書館來了,一個真正的學校也於焉展開。」從《駱駝移動圖書館》這本書,可以凸顯圖書匱乏與資訊氾濫的對比與衝突下文 明的差異。在臺灣各中小學的圖書藏書量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對於一些偏遠學校而言,圖書館的藏書不僅老舊同時也相當不足,這些學童們對於圖書的渴求不亞於 《駱駝移動圖書館》書中人物對駱駝圖書館的期待。

和平國小學生因此愛上閱讀。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暨「愛的書庫」執行長同時也是教師身分的陳一誠則說:「期待臺灣是『書香社會』、『閱讀是全民運動』的 我,一直把這份期待視為努力的目標,只是紛沓而來的問題與挑戰,往往感嘆推廣之不易。何其有幸,《駱駝移動圖書館》一書的出版,拯救臺灣無數推動閱讀與教 育者。相較非洲推廣閱讀的困難重重,我們遇到的阻礙根本微不足道!」


  這就是「書」的力量,一本書,能夠成為許多人的精神支柱,而一箱書,一個書庫,它能產生的力道就可想而知了!


雲水書坊

雲水風來的慈悲心

  漢字稱雲水和尚就是修行人到處行腳的意思,行腳的修行者在日本又被稱為「風來」,風和雲都象徵飄泊,望文生義,都取隨遇而安的意思,再者,雲會飄 移、水會流動,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希望書車能像雲水般開往各處,讓閱讀跨越城鄉差距,將智慧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定期到三地國小推廣閱讀。
  2007年第一部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正式啟航,在大樹鄉舊鐵橋溼地公園揭開首站啟用典禮,那一天是 1月27日,佛陀成道的日子。2010年,雲水行動車增加到3部,到了2011年,雲水書坊已經增加到6部;許多善知識和修行大德明白法佈施的重要不亞於 財佈施,紛紛加入這個傳播善知識的行列。


  1508年,義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Buonarroti Michelangelo)奉教皇之命在新落成的西斯丁教堂的屋頂上作畫,這幅畫必需呈現聖經故事創世紀的精神,每一天米開朗基羅都必需掛著身仰著臉作 畫,其痛苦可知,每天過來視察的監工總是重複一句老話:「你何必那樣的認真,那些角角落落的地方只要一筆帶過就可以,沒人會去注意那些地方。」,米開朗基 羅不想回應,有一天他聽煩了,就告訴監工說:「我會注意!」


  「我會注意」,這看似毫無重量的句子,卻彰顯出不願妥協的堅持。因為這樣的堅持,歷經數百年後,西斯丁教堂屋頂上的畫作才能至今令人動容。


  臺灣面積有36,188平方公里,6部雲水書坊繞行或許毫不引人矚目,但山巔海角處,雲水書坊這座移動的書城卻是孩子們心中最亮的光點。


  「每一次到山區看到孩子在野地的陽光下認真閱讀每一本雲水書坊帶來的書,從他們純真的臉龐看到了未來的希望,那一刻真令人感動。」,雲水書坊的工作 人員這麼訴說。也因為這樣的感動,雲水行動圖書館有了更多的志工,除了申辦借書證、借書、還書、閱讀之外,還能提供導讀、講書、說演故事等活動。


  「站上巨人的肩膀」是都會兒童爭攀的高峰,但偏鄉的兒童,他們迫切的是擁有一扇可以窺探世界的窗口。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