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偏遠圖書館─偏遠圖書館 小兵立大功

文:李欣如

  「偏遠造成學習的弱勢,卻鼓舞著圖書館館員的鬥志。」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圖書館─屏東縣恆春鎮立圖書館的館長沈秀茹不因位處偏遠而自限。在地方政府普遍面臨財政拮据、藝文資源缺乏等困境中,還是有館員展開靜默的改造工程,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推廣閱讀,合力在山巔海濱打造出偏遠圖書館的春天。

偏遠的圖書館,在山野間活動,創造不同的價值。(恆春鎮立圖書館提供)  由於不同座標系的觀察者,對「偏遠」的描述與定義皆不相同,所以,從台灣本島極北的台北縣石門鄉立圖書館、極南的屏東縣恆春鎮立圖書館、極西的雲林縣口湖鄉立圖書館三個鄉鎮的公共圖書館出發,除了看見被放大的公共圖書館問題外,也感受到「偏遠,其實也造就了圖書館的不可取代性。」

口湖鄉立圖書館

  連續16年購書經費掛零,開設免費電腦課程吸引民眾進館……

  自從1981年政府積極推動基層建設,發展「一鄉鎮、一圖書館」的政策目標後,台灣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順應社會需要而發展的圖書館事業,在1994年正式有了地方自治法的法源基礎後,鄉鎮圖書館的營運也因列為鄉鎮長的權限,而各自有不同發展。

  無論是位處區域人口稀少或是人口聚集的公共圖書館,普遍遭遇的問題不外乎人員編制不足、經費短缺、以及如何發展為地方推廣閱讀的輻輳點。可是,一般公共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似乎在偏遠地區的圖書館會更為放大,以農業立縣的雲林縣口湖鄉來說,「連續16年的購書經費皆為零,」館長呂耀欽感嘆,地方長久以來仰賴政府的統籌分配款,「要編列圖書館的購書經費,很難。」

  所以,這個海風大又偏僻的鄉鎮圖書館,目前的新書來源只有教育部、文建會等政府單位所出版寄贈的圖書,其他陳列的則為隨著時間遺留下來的舊書。資深館長呂耀欽不諱言地說,「每天進館人次平均為100人,參觀的遠比看書的人還多。」所以,當2005年研考會補助設立「數位希望中心」、2006年教育部又補助成立「數位機會中心」後,館方即定期開設免費電腦教育課程,先從縮短偏鄉地區的數位落差著手。

  由於當地居民多從事農漁養殖業,加上小朋友們對於電腦的興趣也大,口湖鄉立圖書館透過教導實用的資訊課程,來彌補實體藏書的不足。除此之外,每週六下午的影片欣賞也是館方倡導多元閱讀的方式,呂耀欽不因長期購書經費為零而棄守推廣閱讀的任務,而是轉為以「發揚在地名人鄭豐喜先生的刻苦學習精神,極力爭取公部門資源」的積極作法來應對。

  對於公共圖書館普遍面臨的缺錢、缺人而造成營運不彰的情況,這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供需失衡問題而已,其中的關鍵還是在於地方首長的支持與否。多年來,擔任公共圖書館輔導委員的胡歐蘭教授就曾提出,「只要地方首長支持,鄉鎮圖書館的營運與表現就不會太差。」

  儘管如此,需要長時間耕耘的文化建設工作,還是易被忽視。尤其幅員廣大、人口較為分散的偏遠地區圖書館,不僅需要服務各個年齡層讀者的需求,還得克服距離的限制力求服務到家,實屬不易。在「進,難攻;退,易守」的人之常情下,偏遠圖書館想要大有可為,地方首長的支持與館員的熱忱,缺一不可。

  現今,因為鄉鎮長的選舉常牽動著鄉鎮圖書館的人事與發展,往往真正想做事的人待不久,不想做事的人卻能占著位子不走,導致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難以有健全的發展。為使圖書館相關人員能有計畫地接受培訓、長期投入圖書館的經營並穩定增加館藏,胡歐蘭教授提出建議,「由中央撥專款專用的購書預算,以維持圖書館的正常營運。」

  在公共圖書館發展的現有侷限下,一般圖書館面臨營運困難的處境,只要館員有心復興文化氛圍,通常可以以「串聯地方資源」的方式得到舒緩;不過,位處偏遠的圖書館,因地方資源普遍不足,還是只能墨守城池,靜待外界助一臂之力。

恆春鎮立圖書館活動玩不完。恆春鎮立圖書館活動玩不完。許多圖書館藉助圖書巡迴車傳送書香,服務偏遠地區民眾。(李欣如攝)

石門鄉立圖書館

  人口外移嚴重,推出親子活動,力守基本盤……

  另外,對於台灣本島極北的台北縣石門鄉立圖書館而言,面對的則是人口外移嚴重的問題。館長王寵能在無力挽回人口外移的情形下,「館方的服務,也只能盡力而為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地表示。

  因此,在石門鄉登記戶籍的1萬1千多人中,居住的人口分布不是老、就是小,否則就單只是戶籍所在地,實際居住的青壯年人口並不多。還有許多家長在孩子準備升國中時,就忙著將戶籍遷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更有競爭力的中學學校就讀。就這樣,石門鄉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硬是少了一大群……。

  就在「根本沒有人想要來圖書館」的刺激下,石門鄉立圖書館推出親子活動,以吸引家長與學童這群基本盤。雖然館方推出的活動,尚未進入叫好又叫座的階段,但館員們為理想圖書館努力的痕跡,卻是能感受的到。

恆春鎮立圖書館

  不因邊陲而落寞,利用部落格顛覆傳統印象,角色更趨多元

偏遠圖書館也是小朋友的安親班。(恆春鎮立圖書館提供)  正如屏東縣恆春鎮立圖書館館長沈秀茹所言,「每一個地區、每一所圖書館雖具各自不同的特色,但館員服務的心意卻是相同的。」身為位處台灣本島最南端的公共圖書館,就像南台灣的陽光一樣熱情奔放,且聽她分享「做的事多,資源與訊息就會一直進來」的實際體驗。

  將圖書館工作比喻為社區服務的沈秀茹笑說,「身在其中的人得一頭熱,一直投入。」還有幾個數據可讓此概念更為清晰,除農曆春節外全年無休、館方一年常態性活動約6百多場次、參與人次約8千6百多人、一個月平均的進館人次為1千4百多人……,才剛接起電話,完全沒有受訪心理準備的她,對於館內的營運情況數據總是放在心上。

  以專職館長為傲的沈秀茹,就像小女孩般說著幾天前的奇遇。恆春,是台灣的度假天堂,常有年輕的背包客造訪恆春鎮立圖書館,一位日本人在墾丁度假期間,常常會跑去借用電腦,當他獲知圖書館也有一個專屬的部落格,即大力鼓吹館方報名華文部落格大獎的競賽。

  那天正是報名截止的最後一天。沈秀茹並非以得獎為目的,只是對於這種巧合有種說不上來的興奮,這是她最近一次感受到,「做的事情愈多,很多資源與訊息也會跟著來」的體驗。

  雖是台灣本島最南端的圖書館,卻不因邊陲只顧守本分,反而在部落格上展現要顛覆傳統圖書館印象的企圖,「圖書館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硬邦邦的、悶悶的,很安靜,有很多書,甚至還有一股舊書味,要借書或K書才去的地方,但我們要告訴你,圖書館,真的不只是你認識的那樣,我們要讓你看見在這個溫暖的空間下,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多元的服務……。」從沒想到,「偏遠」竟是造就圖書館扮演多元角色的催化劑。

  同時為恆春數位機會中心的恆春鎮立圖書館,不僅是鎮民與遊客借還書的「藏書閣」、優游浩瀚資訊海的「電腦中心」、學童參與夏令營的「藝文場域」,更是民眾解決生活疑難雜症排名前幾的求助中心。沈秀茹不因館員工作包山包海為苦,反而深信「做到不可或缺的功能,就有存在的價值。」

  以偏遠地區的圖書館來說,因幅員遼闊,想找到服務的讀者得更耗心力,例如:藉助圖書巡迴車的行動力傳送書香、轉移圖書館的講座進社區、力求結合地方產業文化為特色……,經由文化局長期的輔導以及專家學者的建言,偏遠圖書館在地方的不可取代性與日俱增。

  恆春鎮立圖書館館長沈秀茹的話一直迴盪在耳邊,「在圖書館服務是很幸福的事,因為所提供的服務從小學、大學至老都受用。」無論位處偏遠或鬧區,假使能以「熱忱」去面對問題,到底還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