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之旅─擁抱海洋台灣 與鯨豚和諧共存

文:張家鳳

  台灣是個海洋國家,但絕大多數人對於環繞身邊的海洋仍然非常陌生,雖然近幾年政府大力倡導海洋旅遊,「出海賞鯨豚」也成為熱門旅遊行程之一,但在台大生命科學系生態與演化所準博士楊瑋誠眼中,台灣人與鯨豚之間關係是用「愛恨情仇」來形容,他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多多學習、思索與鯨豚之間的關係。

鯨豚保育 負面新聞不斷

楊瑋誠表示希望台灣多多學習、思索與鯨豚之間的關係。(楊瑋誠提供)  楊瑋誠曾在行政院青輔會舉辦的「台灣遊學達人」講座中表示,一般人提到人類和鯨豚的互動,都只談到正面關係,但其實也有一些新聞報導是負面的消息,例如,海巡署查獲的走私鯨豚肉,並非都由國外走私進口,而是由台灣東部漁民私宰所得,在漁船上發現鯨豚蹤跡的消息更是時有所聞。楊瑋誠說︰曾有調查員在漁港聽過漁民抱怨鯨豚,甚至討厭鯨豚、恨鯨豚,認為鯨豚會對漁獲造成損失,因此視鯨豚為敵人。楊瑋誠感慨的說:其實台灣並不大,台灣人對鯨豚的感覺卻有很多面向,因此想藉由此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鯨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如果不能了解台灣人本身在想些什麼,一味的想推廣鯨豚保育觀念是很難成功的,因為並不了解為何有人會反對保育鯨豚。楊瑋誠認為,應從了解學習到關心與保護海洋生物的觀念,談論「台灣人與鯨豚的愛恨情仇」議題的重點,並不是為了喚起台灣人對鯨豚的保育觀念,而是希望讓其他人聽到台灣人多方面不同的聲音、一些邊緣人的心聲,讓大家體會到台灣人對鯨豚觀念有著多樣化的觀感。

  楊瑋誠指出,台灣人於日治時期便開始有捕殺海豚的紀錄,由於日本人有所謂「捕鯨豚」之文化,甚至擁有設備優良的捕鯨船,當日本人占據台灣的時候,經過研究發現,在台灣南部墾丁的海域竟可捕殺到鯨豚,因此日本人便在南部設立捕鯨豚公司;日本人離開台灣以後,便由台灣人繼續接手經營,直到民國五、六十年以後,發現鯨豚資源已有匱乏之現象,捕鯨公司才因經營不善而倒閉。楊瑋誠提到,歐美以前也有捕殺鯨魚的慣例,但後來警覺到鯨豚數量的急速下降,同時也意識到鯨豚必須受到保護,使得捕鯨活動已被禁止。

化明為暗的交易

  楊瑋誠說︰過去台美關係良好,台灣都聽美國的話,甚至將鯨豚列為保育類動物,卻忽略實際的考察評估是否適合列為保育類動物。楊瑋誠指出,當某一種動物要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之前,需事先經過評估與調查,以確認是否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例如:台灣沿海究竟有多少種、多少頭鯨豚等,都沒有確定的紀錄,然而,地方政府未經評估就先將鯨豚列為保育類動物,這種作為,只是作給人家看罷了。

  另外,楊瑋誠還指出,過去動物保護法還沒通過時,漁民是光明正大在魚市場叫賣,但如今,漁民都將捕殺的鯨豚偷偷運上岸,透過黑市拍賣。楊瑋誠說,民間還是有一些人迷信吃海豚肉可以「強健補身」,不但含鐵質量高,堅信可以補血,尤其讓產後婦女、老人或有性功能障礙的男性等食用,都是不錯的選擇,這種情形在雲林嘉義一帶更為常見。但是,楊瑋誠強調,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吃海豚肉會引發肝臟的慢性中毒,因為海豚位居海洋食物鏈中的最高消費者,相對體內毒素含量高,以往用動物保育法來說服人類不要吃海豚肉,大都難以接受,現在有人提出數據報告,證明海豚肉含有大量毒素,一旦婦女吃後,毒素會透過哺乳傳給嬰兒,對肝臟造成慢性中毒,對健康影響甚大,不可輕忽。

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態

台灣人對鯨豚還是相當陌生。(美聯社)  一向熱愛鯨豚的楊瑋誠表示,在台灣推廣海豚保育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因為台灣人對海豚存在著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態。楊瑋誠提到一個特別的例子,金門馬祖的人民對於民間信仰相當虔誠,並相信海豚是媽祖的部隊,因為在大陸沿海,只要每逢媽祖生日,海豚就會出現,所以大陸沿海的人是不吃海豚的。反之,台灣沿海的人也相信媽祖,但卻沒有這個信念,因此不難看出華人的「鯨豚保育」觀念很難建立;由於區域性的不同,光靠一種觀念來教育當地人民行不通,每個地區都要有特別的策略,才能夠達到教育大眾的目的。

  楊瑋誠並建議,如果資金允許,不妨搭船賞鯨,透過海岸線的自然景觀,認識海邊的人、事、物,更可以體會到很多台灣不同的文化,了解自然和海邊居民的衝突及矛盾,學到更多的體驗。譬如,在當地村落多待一會兒,跟當地村民聊聊,他們會告訴你很多有關海豚的故事。

  楊瑋誠認為,台灣人對海豚已逐漸有「進步」的觀念,「保持距離」欣賞它,而非占為己有,保持一個和海豚共存的關係。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