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地方文獻電子化問題與實作

文:陳昭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主要在說明地方文獻之意義與類型,地方文獻數位化的系統模式與作法,同時我們也蒐集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部分特藏,建立一個簡單的雛型系統。在系統模式部分,我們建議此資訊系統為三層式的主從架構,在此模式下所要處理的工作主要有:網頁部分、書目資料庫部分、資料數位化部分以及為因應分散式系統的發展趨勢而必需建立的整合檢索部分。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meaning and type of local documents, to explain the system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izing these documents, and to develop a protocol type based on some special collections of Hsin-chu County Cultural Center. Regarding the system model, a three-layer client server structure was recommended for this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is model, the main tasks include web page, bibliography database, information digitalization, and integral retrieval, which is essential to mee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Z39.50 and distributed searching.

關鍵字:地方文獻、電子圖書館、詮釋資料、數位化、分散式資訊查尋與檢索

Keywords: Local Document, Digital Libraries, Metadata, Digitalization, Z39.50, Distributed Searching

一、何謂地方文獻

  所謂地方文獻是指和地方歷史、地理、人文、產業等相關之資料。若就資料的載體型式而言,地方文獻之類型有圖書資訊、文物資訊,視聽與電子資訊等;其中圖書資訊包括:圖書、期刊、簡牘、寫卷、書冊、手稿、圖繪、報紙、檔案、書信、日記、研究調查報告等等。文物資訊包括:陶文、甲骨、金石文字、印文、磚文、鏡銘、甲骨卜辭、鐘鼎彝器、建築、手工藝等等。視聽與電子資訊包括:口述歷史或民謠的錄音資料、布袋戲、歌仔戲、皮影戲等的錄影資料、地方文物的展覽、演出光碟、網路上的相關網頁或電子報等。若依資料的內容分,地方文獻可分為:古物、古蹟、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文學、藝術、史料;而如果從數位化的觀點來看,則地方文獻可分為:有文字資料、圖片(包括地圖、照片)、聲音、視訊資料等等。

二、數位化之目的

  目前在臺灣從事地方文獻之收集、整理與保存的單位主要有學術界、政府單位(中央及地方政府,尤其是文化中心)、基金會、民間的文史工作室等方面的機構。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雖然各文化中心及相關文史工作室、基金會等大都尚未有建立地方文獻資料庫的計畫,但都認為將地方文獻數位化是必要的工作。(註1)

  我們認為,數位化不僅僅只是在將傳統媒體轉換成電子檔的工作,還具有下列之意義:

 (一)數位化可藉由網際網路,傳播及介紹地方歷史與特色。
 (二)凝聚地方情感、建立文化認同與價值體系。
 (三)可有效地保存地方相關資料。
 (四)可建立有價值的資料庫,成為有益於教育、學習、研究的素材。

三、那些文獻應數位化

  地方相關資訊非常多,數位化的成本又非常昂貴,到底那些東西應該數位化呢?我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一)想要有計畫的建立某一現存檔案的資料庫:如現藏某名人的手稿、日記、書信等,由於這些資料是現成的,所以不必再花時間蒐集;

 (二)想要有計畫的建立某一主題的資料庫:如客家山歌資料庫,地方藝術家資料庫、地方古蹟資料庫、地方歷史資料庫、古老的風俗資料庫等,這些資料可能有部分是現成的,但為了主題的完整性,及保留古老的風貌,可能要進行相關研究及地方遺老的采風工作。目前各文化中心皆建有一特色館,可以從將特色館數位化開始做起。但並不只是將實體資料拍照數位化,而應編寫腳本,以數位博物館的角度規劃之。

 (三)就現存館藏中較有價值者建立資料庫。這種作法並無固定的方向,比較就保存的角度在做數位化工作。

四、地方文獻系統架構

  由於網際網路及全球資訊網(WWW)的日益普及與成熟,使得資訊系統的發展由主機/終端機模式(host/terminal)、二層式的主從架構(two-tier client/server)演變成三層式(three-tier)主從架構。所謂三層式的系統,從使用者的角度而言,主要是透過通用的瀏覽器,如IE或Netscape,來瀏覽(browsing)或查詢(searching)資訊。瀏覽與查尋是使用資訊的兩種方法,瀏覽及超連結是Web環境的特色,這部分目前大都以HTML語言來處理,查詢則須建立資料庫、透過CGI程式來查詢資料庫系統,並將查尋結果轉回HTML語言,顯式在Web上觀看。其架構如下圖所示:

地方文獻數位化系統架構圖

圖一:地方文獻數位化系統架構圖

  若再深入細分,上述簡單的系統架構主要又可分為網頁部分、書目資料庫部分、及數位化檔案部分。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網頁部分
  網頁部分主要是用HTML撰寫,這個部分可就文化中要呈現的地方文獻來分類,如上圖中簡單的將新竹的資料分為:竹塹社的故事、台地上的歌聲、藝術之美、文學之美、地方文獻與文物、風城旅遊,及資料庫查尋部分。網頁上所需要連結的數位化檔案乃由數位化檔案連結出來的。

 (二)書目資料庫部分(屬性資料部分)
  為有效的資訊查尋,必需要有以簡馭繁的方法,如圖書館以建立目錄作書目控制,並提供線上查尋服務。圖書館界用來描述書目資料的標準是編目規則與機讀編目格式,雖然這種格式可用來描述各種類型的資料,但難免有削足適履之憾。所以在網際網路及電子圖書館界,不少專門學科領域或特殊資料類型領域的人,紛紛就其資訊性質及使用需求,發展適用於該資料類型的屬性資料格式(或稱metadata),目前metadata的格式有很多種(註2),但考量到文化中心的人力問題,我們建議用最簡單也是最共通的Dublin Core來處理。

  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簡稱DC)是1995年3月由在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和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聯合贊助的研討會中,來自圖書館、電腦和網路方面五十二位學者、專家共同製定出來的資料描述格式,此次研討會只有兩天半的時間,為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制定出一網路資源描述格式之目標,故對於此格式的制定,事先定出幾項規定:(註3)

    1. 只描述對資訊蒐尋而言之必要項目。
    2. 限於文獻類型資料的描述。
    3. 格式各項資料易於了解,語法簡單,避免難於使用。
    4. 應具延展性,以便於容納其他既存之描述格式。
    5. 項目應具可選用(optional)、可重複(repeatable)、可限制(modifiable)等特性,如以限制詞(qualifiers)加以限制。

  此外,將Dublin Core 設計之目的設定為:(註4)

    1. 提供一簡單、可交換的資料描述格式。
    2. 由作者或出版者提供描述資料。
    3. 跨領域查詢時語意必須互通(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1. Dublin Core 描述項目與結構

  在上述原則下,研討會順利達成目標,制定出十三個資料項的Dublin Core elements,這十三項資料內容如下:(註5)

    1. Subject:作品之主題
    2. Title:作品名稱
    3. Author:主要作者
    4. Publisher:出版者
    5. Other Agent:其他輔助作者,如編輯者、繪圖者
    6. Date:出版日期
    7. Object type:作品形式,如小說、詩、字典
    8. Form:作品格式,如PostScript file 或 Windows executable file
    9. Identifier:識別號碼或符號
    10. Relation:與其他物件之關係
    11. Source:作品出處
    12. Language:作品語言
    13. Coverage:作品之時間、空間

  就功能而言﹐我們可將這十三項資料項依其功用可分成三類:

    1. 檢索點項:含Title, Subject, Author, Other Agent, Identifier
    2. 協助辨識項:含Publisher, Date, Object type, Language, Form, Coverage
    3. 與其他物件之關係:含Relation, Source

  後來在1996年的 CNI/OCLC Image Metadata Workshop會議中,考慮到影像資料的描述需求,將上述13項描述資料之名稱稍做修改,同時又加了二項資料,使DC變成15項,詳細內容如下:(註6)

    1. Title:作者或出版者所給的資源名稱。
    2. Author or Creator:對作品內容負主要責任之人或團體。
    3. Subject and Keyword:表達資源主題內容之關鍵字、片語、分類敘述等。
    4. Description:表達資源內容之文字,如摘要。
    5. Publisher:將資料以目前之形式呈現出來之負責單位,如出版社、公司。
    6. Other Contributors:除著錄於Creator者外,其他對作品內容有貢獻之個人或團體。
    7. Date:資源以目前形式呈現之日期。
    8. Resource Type:資源類別、如home page, novel, poem, working paper, technical report, essay, dictionary等等。
    9. Format:資源之格式,如文字檔/HTML、ASCII、Postscript等,或為執行檔、JPEG等。
    10. Resource Indetifier:用來辨識資源的數字或字串。
    11. Source:該作品原衍自於何處。
    12. Language:資源之語言。
    13. Relation:此作品與其他作品之關係。
    14. Coverage:此作品所涵蓋的時間及空間。
    15. Rights management:此項目主要以動態方式連結到一伺服器上所註明的著作權宣告。

  2. 我們對Dublin Core的作法

  Dublin Core 只有十五個欄位,但可以用qualifier及scheme來擴充它,但我們在雛形系統中只使用最原始的Dublin Core (Simple Dublin Core),這些欄位的內容及資料結構建議如下表所示:

表一:Dublin Core欄位內容及記錄結構

欄位縮寫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可重覆 索引 內容說明
TY: 資料類型 Type Y Y 說明資源的類型,如資料為原件、
FO: 檔案格式 Format Y Y 影響到應該用那一種工具來存取、顯示或作業的資料屬性,如MIME, VHS, JPEG…
TI: 題名 Title Y Y 資料的名稱
DE: 描述 Description Y Y 資料的描述,如摘要
SU: 主題 Subject Y Y 主題,該資料內容中相關的人、事、時、地、物
CR: 創作者 Creator Y Y 作者、創作者
CO: 貢獻者 Contributor Y Y 編輯者、翻譯者、贊助者
PU: 出版者 Publisher Y Y 出版者
DA: 創作年 Date Y Y 出版年、創作年
ID: 識別號 Identifier Y N 可識別該作品的號碼或文字
SO: 來源 Source Y Y 作品衍出處、來源
RE: 與其他作品的關係 Relation Y Y 用來描述層級或替代物與原件之關係,如作品是某作品的一部份、另一作品的某一版本,另一作品的某一格式
LA: 語言 Language Y Y 作品內容的語言而非編目語言或 title的語言
CV: 範圍 Coverage Y Y 作品所涵蓋的時間或空間範圍
RI: 權限 Rights Y N 智慧財產權或使用權限之敘述

  在我們的雛型系統中,我們採用漢珍公司的TTS系統來處理Dublin Core,因為這個系統可以由使用單位自訂欄位,較有彈性。實際的記錄內容請參見附錄一。資料轉入後,其檢索畫面及檢索結果如下列圖二、圖三兩個畫面所示。由於只是一個雛型系統,所以資料量不多,查尋「山歌」二字,共得到6筆書目資料,每筆書目資料後面,都有相關之數位化的連結。可惜這套系統並未考慮資料交換的問題,所以我們也以最簡單的屬性–值的方式來建立詮釋資料。事實上,目前Dublin Core發展單位及CIMI(Consortium Computer Interchange for Musuem Information)等正積極將Dublin Core以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及RDF格式包裝成交換格式,簡單的XML-Dublin Core之著錄實例,請參考附錄二。

  我們在國科會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資訊組織與檢索規範計畫中,設計了一個多屬性資料格式(multimetadata)的輸入及轉換系統,稱為Metalogy。此系統主要的概念如圖四所示。在系統內部會有一個由權威單位所制定的完整欄位表,這個欄位表的核心欄位(或稱core metadata)是Dublin Core,其他欄位是我們參考各種專們領域的metadata及分析中文史料的特性,及使用者的需求所設計的欄位。使用單位可以由此欄位表,選擇其適用的欄位,不過核心欄位是每個單位都必需選擇的部分,以確保未來有共通的、基本的欄位可以交換。資料要交換時會用XML語法包裝,未來也考慮將資料以RDF的結構來組織,這應該是一個較有長遠發展的作法。(註7)

地方文獻數位化雛型系統中的資料庫查尋畫面

圖二:地方文獻數位化雛型系統中的資料庫查尋畫面

地方文獻數位化雛型系統中的資料庫查尋結果

圖三:地方文獻數位化雛型系統中的資料庫查尋結果

Metalogy系統架構圖

圖四 Metalogy系統架構圖

  該系統目前已完成部分的設計,可供使用單位做metadata的管理及詮釋資料的輸入,系統部分畫面如圖五、圖六所示:

Metalogy系統metadata管理畫面

圖五 Metalogy系統 metadata管理畫面

Metalogy系統屬性資料輸入畫面

圖六 Metalogy系統屬性資料輸入畫面

 (三)原始資料數位化部分

  地方文獻的類型雖可依資料類型分、依資料內容分、以資料來源分等各種角度來看,但就數位化而言,就是四種檔案格式:文字檔、影像檔、聲音檔、視訊檔。如果要數位化的資料是由電腦打字的文字檔,如地方志,則本身就是一數位化的文字檔,若要數位化的文字是過去的手稿或印刷資料,如果要做全文檢索,則需重新打字,如果不做全文檢索,則只須建立詮釋資料,並將原件掃瞄,此時該文字資料經掃瞄後,會存成影像檔。若為照片、圖片、地圖等資料,則只能掃瞄成影像檔。文化中心除了上述靜態的資料外,往往會採集地方歌謠,或請名人演講,而保存錄音帶或光碟,這些聲音的資料需使用相關的聲音處理軟體,製作成聲音檔。若為錄影帶等資料則需以視訊軟體製做成視訊檔。由於影像檔、聲音檔、視訊檔無法直接被有效的檢索,所以和文字檔一樣,都要另外製做詮釋資料(或稱書目資料),方能被有效的檢索。使用者經由檢索介面,找到他所要的書目資料後,若該書目資料中記載著該筆資料有數位檔案,再透過連結,叫出該數位檔,並使用相關的軟體,觀看或播放該數位資料。有關書目資料庫與數位化檔案的關係請參考圖七。

  各種資料數位化時,必須考量到使用者的設備、使用的便利性、資訊檢索的需求、網路上資料的傳輸速度、資料的永久保存等問題。有關各種資料數位化的方法及標準,再詳細說明如下:

書目資料庫與各種數位化檔案關

圖七 書目資料庫與各種數位化檔案關

  (1)文字資料
  文字資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可檢索的文字檔,另一種是將紙本的文字經過掃瞄複製成影像檔,若為影像檔則和圖片資料所用的檔案格式一樣,於下節介紹。可檢索的文字檔因其處理平台不同,會有不同的檔案格式,為使資料能在不同平台間交換,同時又能保留該文獻原有的結構標示訊息,因此最好是用獨立於任何軟硬體的檔案格式儲存。大部分的電子圖書館皆採用SGML格式,美國國會圖書館的American Memory亦然,並設計American Memory DTD做為標示這類資料的標準,同時也將此格式轉為HTML格式以便於在WWW瀏覽器上閱讀(註8),此外,SGML也是美國國防部所採用的標準。SGML是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標準通用標誌語言)的簡稱,它是國際標準組織所接受的文件交換標準,即ISO 8879:1986。SGML是建立文件結構的語法規則,它並不直接規定文件結構為何,以及應使用何種標記(tag),而只規定描述性標誌之原則與文法規則。

  SGML可讓我們用來定義各類型文件之文件類型定義(Document Type Definition,簡稱為DTD),指定文件的結構及描述標記,使得相同類型之文件的描述方式相同,而促成跨平台傳輸。所以SGML文件具有:獨立性、交換性與長久可轉換性。SGML雖然是一國際標準,電子圖書館、大廠商等有長久保存資料需求者也大都採用,但其架構仍過於複雜,難以和HTML一樣,全面普及。可是HTML又太簡單,無法滿足網路上各種環境的需求,於是在W3C的推動下,XML興起了。

  XML是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縮寫,可稱為「可延伸的標誌語言」,XML也是從SGML所衍生出來的簡化格式,和HTML一樣,其目的都是希望在全球資訊網頁面的製作上,有一個標準而又切實可行的簡單標誌語言,不同的是,HTML是單一的固定格式,而XML是可以擴充的靈活格式。它有別於HTML那種單一固定格式的語法,使用者可依據自己的需要來設計tag,使我們產生的文件具有完整的結構,但又不失簡單的特性,及在Web環境中能互通的標準語言格式。比起SGML,XML要簡單和靈活好用很多,它把很多在SGML底層非常複雜的語法結構隱藏起來,但卻使整個結構非常靈活又容易擴充,因此使得要開發應用程式軟體來處理XML格式文件,成為一件非常容易,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工作。

  所以,XML本身不是一個單一的標誌語言,它是一種元語言(meta-language),可以被用來定義任何一種新的標誌語言。像HTML之類的傳統性標誌語言,是用來定義某一類文件的格式,以便於展示或列印;而XML則是可以用來創造新類別文件的格式定義,也就是在XML之中創造出很多不同的標誌語言,用來定義各種不同的文件類別。在Internet上,可以找到很多現成的SGML用的DTD檔案,且有很多已經轉換成為XML的DTD格式。

  此外,目前Adobe公司的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格式也廣受電子期刊界使用,其未來發展也頗值得注意。不過PDF的精神和SGML不同,它不是在做資料的結構性標誌,兩者之功能可以相輔相成,並不衝突。在我們的雛形系統中,由於時間及所獲得之材料有限等因素,全文資料主要做HTML標誌,呈現在網頁上。

  (2)圖片資料
  掃瞄的圖片在網路上使用,最大的困難是檔案太大,因此必需壓縮,但也必須考慮資料長久保存之需,而另以不壓縮的格式儲存。所以在American Memory計畫中,每一份圖片都製做成三種檔案格式,一種是要和書目資料一起出現的小圖檔(thumbnail),以GIF格式儲存,一種是讓使用者在網路上下載的壓縮檔,以JPEG標準壓縮成JFIF檔,另一種則是為長久儲存之用的不壓縮檔,以TIFF的格式儲存。(註9)

  (3)聲音資料
  網路環境中的聲音與動態影像資料雖然已有很多,但就傳輸速度而言,這兩種類型資料的檔案格式,還較不穩定,仍會有持續的發展。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每一份聲音資料都錄成兩種檔案格式,一種是Microsoft的WAVE檔,另一種是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發展的RealAudio format (RA)檔。(註10)此外,由於技術的日漸成熟,MP3已漸漸成為新的聲音資料壓縮標準。

  (4)動態影像資料
  動態影像的檔案格式包括:MPG檔、AVI檔、DL檔、MOV檔、GL檔、FLI/FLC檔等。其中MPG檔是ISO國際標準之下製作動態影像所制定的標準檔案格式。而這個格式為動態影像專家協會(Moving Pictures Experts Group)所發展。AVI檔則為Audio Video Interleaved的縮寫,乃Microsoft為支援Window中動態影像之播放而推出之格式。這種格式推出的目的在於讓無特殊配備之環境,能同步播出聲音與影像的訊息。由於檔案中可儲存聲音與影像資料,節省電腦存取的時間。另外MOV檔為Apple公司在推出Macintosh System7.0時,為了提供Apple電腦動態影像之播放而推出之格式,該格式為整合Quick Time Movies系統而使用之檔案。各種檔案格式中,MPEG較受普遍採用,不過MPEG有好幾種標準:MPEG-1的壓縮提供利於傳輸處理的動態影像以供一般光碟機播放。MPEG-2的技術則針對MPEG-1畫質不良而加以改進,採用較低的壓縮以換取較佳的影像。傳輸率的問題也在MPEG-2標準中獲得改善。此外,另有MPEG-3的標準提供HDTV的設計標準,MPEG-4則採用更高的壓縮標準以供網路通訊的傳輸之用。MPEG壓縮的方式除了簡化單張靜止畫面的儲存空間外,更對於連續畫面間重複的畫面予以簡化。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視訊檔都製作成二種檔案格式,一種是MPEG-1,另一種是Apple Computer公司的QuickTime格式。(註11)

 (四)整合檢索部分

  對使用者而言,他所要使用的資料庫往往不會只有一種,譬如客家文化除了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可以找到一些外,桃園、苗栗、高雄、屏東等文化中心也應該會有,此時一個研究客家山歌的學者,若要做比較研究時,會需查尋各個相關資料庫。所以提供一個整合檢索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圖書館的責任。目前能提供分散式系統整合查尋的作法,主要是採用Z39.50標準(註12),其系統架構如圖八所示。由於Z39.50是一個國際性的標準,也廣被歐美國家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商業性資料庫及電子圖書館系統等採用,所以透過Z39.50,不但可以做區域性的整合檢索,更是國際性的整合檢索的基礎。

全國公共圖書館各類資料庫整合檢索示意圖

圖八 全國公共圖書館各類資料庫整合檢索示意圖

五、結語

  網際網路已漸漸成為主要的出版及發行、傳播的工具,因此若要有效的保存及推廣地方文獻、展現地方特色,應藉助於網際網路相關環境與設備,將地方文獻加以數位化。但數位化若無長遠的規畫,每個單位各行其事,最後將造成資源無法分享或長久保存的結果,因此探討地方文獻電子化模式並制訂地方文獻數位化相關標準,作為整合地方文獻的基礎,的確有迫切的需要。

附錄一
*****
TY:影像檔
FO:jpg
TI:丈單(竹塹社)
DE:立給丈單字(竹塹社)番業主廖傳祖立
SU:古文書
SU:丈單
SU:竹塹社
SU:廖傳祖
CR:廖傳祖
DA:同治4年
ID:chi001
SO:臺灣分館
RE:古文書之丈單
LA:中文
CV:竹塹社
RI:智慧財產權由館藏單位(臺灣分館)所有
*****
TY:影像資料
TY:聲音資料
TY:替代物
FO:VHS
TI:新竹市─竹塹米粉情
DE:利用兒童劇場及實際操作方式表現米粉的製作過程與新竹米粉的文化背景。
SU:蘇忠
SU:洪惠冠
SU:徐素霞
SU:鄧淑慧
SU:林錦清
SU:程士新
SU:米粉
SU:水粉
SU:新竹市
SU:客雅溪
SU:惠安
CR:臺視文化公司製作
CO:臺灣省政府文化處贊助
PU: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DA:民國87年
ID:chv003.avi
SO: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RE:臺灣文化節北區活動專輯的第四部份
LA:中文北京語
CV:87年新竹市
RI:
*****
TY:影像資料
TY:聲音資料
TY:替代物
FO:VHS
TI:新竹縣─大隘風雲
DE:介紹新竹縣大隘三鄉北埔、寶山、峨眉地方,清代由官方、客、閩籍族群所共同開發之地,是族群融合的表現。尤其金廣福乃當時最大且具規模的民隘。實地導覽百年前之隘路遺跡,瞭解先民歷史。
SU:王維國
SU:楊鏡汀
SU:金廣福公館
SU:天水堂
SU:慈天宮
SU:五子之碑
SU:新竹縣
SU:北埔鄉
SU:客家文物
CR:臺視文化公司製作
CO:臺灣省政府文化處贊助
PU: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DA:民國87年
ID:chv002.avi
SO: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RE:臺灣文化節北區活動專輯的第三部分
LA:中文
LA:北京語
LA:客家語
CV:87年新竹縣
RI:

附錄二


publisher*, contributor*, date*, type*, format*, identifier*, source*,
language*, relation*, coverage*, rights*)>
















ITEM


image
physical object
original
item
cultural

Bob Law, No. 86 (Violet, black, violet)
(1970), monochrome
dark painting, 174 x 175.3 cm (66 1/8 x 69 inches)

visual works
paintings
Panza Collection
Law, Bob
minimalism
Law, Bob
Panza di Biumo, Giuseppe
Guggenheim Museum, Solomon R.
1970
91.3737
IsPartOf Panza Collectio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Panza Collection, 1991

COLLECTION THAT INCLUDES THE ITEM


text
image
sound
physical object
original
collection
cultural

In 1990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acquired the
important Giuseppe Panza di Biumo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works of American Minimalist art from the 1960s and 1970s.

installations
sculpture
visual works
Panza di Biumo, Giuseppe

Art and Language
Andre, Carl
Barry, Robert
Bell, Larry
Beuys, Joseph
Brewster, Michael
Brouwn, Stanley
Burgin, Victor
De Maria, Walter
Dibbets, Jan
Charlton, Alan
Darboven, Hanne
Flavin, Dan
Fulton, Hamish
Heighstein, Jene
Heubler, Douglas
Irwin, Robert
Joseph, Peter
Judd, Donald
Kosuth, Joseph
Law, Bob
LeWitt, Sol
Long, Richard
Mangold, Robert
Marden, Brice
Mochetti, Maurizio
Morris, Robert
Nauman, Bruce
Nonas, Richard
Nordman, Maria
On Kawara
Opalka, Roman
Orr, Eric
Ryman, Robert
Serra, Richard
Shapiro, Joel
Tavernari, Vittorio

Tivey, Hap
Tremlett, David
Turrell, James
Vogel, Susan Kaiser
Webster, Meg
Weiner, Lawrence
Wheeler, Doug
Wilson, Ian
collections
painting
photography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rt, modern
environmental art
art and technology
conceptual art
Minimalism
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
20th Century
Panza di Biumo, Giuseppe
Guggenheim Museum, Solomon R.
1960/1970
Panza Collection
IsPartOf Solomon R. Guggenh
-eim Museum, New York, New York, USA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Panza Collection

http://www.cimi.org/documents/meta_bestprac_v031.html#DC

【附註】

  • 註1:地方文獻數位化模式及相關標準研究小組,「地方文獻數位化模式及相關標準研究報告」,(民88年6月)。
  • 註2:陳昭珍,「虛擬圖書館書目控制與資訊組織問題之探討」,八十六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 註3:Lorcan Dempsey and Stuart L. Weibel," The Warwick Metadata Workshop: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Description," available at http://hosted.ukoln.ac.uk/mirrored/lis-journals/dlib/july96/07weibel.html
  • 註4:同上註
  • 註5:同上註
  • 註6:Stuart L. Weibel and Eric J. Miller, "Image Description on the Internet:Summary of CNI/OCLC I-mage metadata Workshop," http://www.oclc.org/research/publications/review96/image.htm
  • 註7:陳雪華、陳昭珍、陳光華,「數位圖書館/博物館中詮釋資料之理論與實作」,<圖書館學刊>,第十三期(民國87年12月):頁48
  • 註8:Cart Fleischhauer, " Digital Formats for Content Reproductions, "
    http://memory.loc.gov/ammem/formats.html
  • 註9:ibid.
  • 註10:ibid.
  • 註11:ibib.
  • 註12:陳昭珍,「電子圖書館的整合檢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4卷1期(民87年4月)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