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暴力失樂園》《找尋空間的女人》介紹

文:陳祖輝(國立中正大學研究生)

書 名:暴力失樂園
著 者:詹姆斯.吉力根
譯 者:李芬芳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初版一刷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有其一定的規範法則,破壞者,當受制裁;從法者,理當表揚,這是不變的定律。可是,違法與守法、正義與邪惡之間,總免不了有一番矛盾與痛苦的抉擇!沒有了它,心中怨恨無法舒坦;沒有了它,社會難以平復秩序。它是什麼?它就是,暴力!個人間假正義之名,行暴力之私;國家刑罰假法律之名,行合法暴力之實。當社會的理性與人性的道德都無法感召時,暴力,它就成了解決問題的萬靈丹。講求暴力是從何而起?又從何歸去?這說明了天堂與地獄、正神與妖魔之間,其實都存在於汝等一念之間。解讀暴力、了解暴力與預防暴力,正是強調人性與社會正、邪之一體兩面;也說明要朝向世界大同,是必須付出代價的。

  本書著者吉力根博士以其多年在監獄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實務工作經驗,將所聞所見的心得,透過精神醫學、犯罪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科際整合的知識基礎,為「暴力」的意涵,提供更清楚的解釋力。書中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暴力病理學、暴力的細菌理論與暴力行為的內在結構或法則。第二部分,著者運用犯罪學、公共衛生學的觀點,檢視暴力發生的原由。說明犯罪人在失去道德與羞恥感後,轉向至另一個「經驗狀態」;在經驗狀態裡,「暴力」成為主宰人類意識決定的唯一判準。第三部分,探討暴力擴散效應,如:以暴制暴的下場。當暴力犯罪無法有效遏阻時,國家發動合法暴力的刑罰權,藉以強調「應報」思想。殊不知,無形中卻陷入暴力的「弔詭」之中;不是弱化暴力的影響性,而是加深它的擴散效應,如:社會高呼亂世用重典。

  {暴力失樂園}這本書教人理性思考暴力的世界。書中告訴世人,暴力,不是罪犯的特權;國家刑罰權的使用,也是以暴力作為基礎的。說穿了,它不過是人性一部分的投射。另一面,本書也警惕世人,切勿迷信以暴制暴的想法。暴力,解決問題的成效之高,別輕忽它的副作用。當前我們社會的治安,亮起了紅燈!三大刑案瓦解社會大眾對暴力的容忍與理性判斷。亂世用重典的聲浪,成了社會群眾暴力抗制犯罪暴力前的徵兆。看了本書後,你會發現:恣意行使暴力的人,永遠只能活在失歡裡。因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正是書裡提供給我們了解暴力與面對當今治安,最大的啟發。


書 名:找尋空間的女人
著 者:畢恆達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初版七刷

  如果妳/你認為性別間的差異,僅止於生理構造的話,那麼你可能忽略了冰山的另一個角落:性別間在社會、文化上的差異。「社會化」,多麼社會學的字眼!簡單的說,就是將人類個體由生物性的特質(如:指針對身體的生理需求作反應而言),轉向至完全由人類自身所制定的一套控管行為準則的過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兒行為要端莊高雅等)。它,也就成了性別在社會文化上懂得去分類出「應有」差異的「機制」(mechanism)。

  本書著者的觀點是來自「環境空間」與「性別刻板印象」的體察,企圖讓讀者從我們日常生活裡,一些具體而微、習焉不察的生活脈絡中,重新反省性別關係的「正當性」為何?書中一共分作六大部分:假如我是男生、女人的空間、當先生不在家、性別偏見阻礙思考、性騷擾、哄聖戰士(男人)入睡等。第一單元裡,著者在國小教育體制下發現:由於保守教育的意識傳輸,導致過度宣揚男性價值與具有未來發展潛值;反觀女性卻被極度矮化或限制其未來發展潛能,如:女性跟男性爭甚麼呢?還不是遲早要嫁人!許多性別刻板印象,強化「男尊女卑」意涵,亦由此奠定基礎。第二單元,著者要問的是:女人空間在哪?是廚房嗎?還是家裡?另一方面,當我們體檢整體都會空間設計時發現,社會是不斷在封殺、忽視女性的需求空間,如:女廁,忽略兩性如廁方便上的差異與使用頻率,導致女性必須常常大排長龍。第三單元,主要說明女性在家中的弱勢地位。第四單元,側重因性別偏見造成許多觀念上,對女性產生的不信任與不尊重。第五單元,探討性騷擾對女性成長環境產生的影響,並說明男性常將女性生理特徵予以「性化」解釋,藉以達成貶抑她們人格和尊嚴的目的。最後,提出改善與建議觀點。

  女性主義思潮逐年影響國內對性別議題的重視,其中,她們曾高喊過一句口號:「先做人;再做男女」。乍看之下,這句話帶有相當的「人權」思想在其中。沒錯!作為一個「人」,無論男女,理當有其身為人的尊嚴與平等基礎。當社會透過人為之力,設法建立一個男女有別秩序的同時,卻也預設了兩性不平等的將來。對於「男人婆」、「娘娘腔」,乃至於「同性戀」的嘲諷,全然是為了顧及人類僵固性別法則的顏面之故。兩性的分類與存在價值,一定要分得這麼清楚嗎?相信看了本書之後,會更有領會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