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你父母只會說閩南話,你也不識客家語,就代表你不是客家人!在學術界與民間文化工作者多年戮力之下,找回許多彌足珍貴的史料,不僅讓客家傳統免於失根之險,也使許多聚落以及福佬人得以驗明正身,認同自己的客家血緣;而政府多元文化族群政策的推波助瀾,客家文學逐漸成為顯學,大專院校開始成立客語相關科系,許多主流議題也紛紛向客家族群靠攏,中央與地方正攜手一點一滴拾回客家先祖胼手胝足的當年,重新拼湊出客家文化的輪廓與脈絡。
在這一系列尋根溯源的旅程上,「什麼是客家文化?」「我該如何追溯家族先民來自何方?」「客家的傳統為何?」……似乎是許多人反覆思索的問題,為此,政府與學術單位投入人力財力進行文獻研究及實地訪查,並透過大眾溝通最便捷工具之一的出版媒介,解答普羅大眾的疑問,宣揚客家珍貴的傳統文化與產業發展軌跡。其中,《台灣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可算是第一本以全面式、地毯式調查的切入角度,跟隨客家先民渡海移墾的腳步,逐一記錄整理每座客家庄先民的拓墾蹤跡。
《台灣客家風情》以地域性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再依大台北地區、台灣客語通行區與福佬客地區,分別就各區域內的鄉鎮村落介紹客家祖先開墾史、地方產業的形成、文化特色與旅遊景點。按照時間的進程,適時引用相關史料文獻,從18世紀的明清時代開始,含括至日治時期,真實呈現客家聚落的興衰、客家人、福佬人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以及福佬客的來龍去脈。
比起閩南人,客家人來台雖較晚,人數也較少,但客家人對墾闢台灣的貢獻是無可磨滅的。書中以新店為例,指出當年漳州客來此地區開發,不但要對抗新店溪對岸的泉州籍福佬人,還要防範山中泰雅人的出草威脅,因此客家墾民引用成功開墾宜蘭的方式,以結首制度進行武裝拓墾,所以現在安康路沿線留下類似宜蘭地區的「結」、「圍」、「城」等地名,這些都說明了客家人艱辛拓荒血淚史。本書最後以推廣客家文化觀光為目的,導入台北近郊的客家鄉鎮旅遊資訊,希望對於客家文化的被認識與被欣賞能夠有所助益。
就文字而言,本書不求咬文嚼字,只求真實詮釋;就內容而言,本書捨棄學術論述的章法,選擇以深入淺出的親切敘述,使一般大眾讀者在信手翻閱的同時,即能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除了簡明易懂的文字之外,更收錄數百張實地拍攝照片,搭配產業、文化景點的分布地圖,圖文並茂的呈現客家聚落文化。建議對客家文化不甚熟悉的讀者,不妨把《台灣客家風情》當成入門書,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往客家文化的大門,說不定你也會發現自己潛藏已久的客家血統呢。
台灣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
總編纂:潘朝陽、邱榮裕
出版單位: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出版日期:2004年8月
語言:中文
ISBN:957-01-7497-8
定價:2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