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143期文教訊息


國資圖頒發「書香騎士·幸福閱讀代言人」勳章(Apr,2019)

國資圖頒發「書香騎士·幸福閱讀代言人」勳章  西諺有云:「今日閱讀人,明日領導人。」


  面對AI 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讀者擁有多元媒體閱讀型態的選擇,更須體認「閱讀與書寫」永遠是鍛鍊思考、溝通內涵、增進幸福感的必要基礎。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發出英雄帖,推出「書香騎士·幸福閱讀代言人」徵選活動,邀請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中部4 個縣市的國民小學推薦學生參加徵選,提供學生進行閱讀推廣的舞臺,以增進對閱讀推廣的認同感與參與度,並展現個人創意與特色。


  國資圖特別選在象徵書香滿溢的世界閱讀日頒發2019 年書香騎士獲選勳章。國資圖將透過培訓營邀請作家林世仁、書評家黃筱茵、童書界網紅蘇懿禎、資深媒體人凌爾祥等知名老師,來培養未來領袖之關鍵能力,掌握說故事大師的秘訣,擔任閱讀主播推薦好書、推展閱讀理念;讓校園年輕學子能注入創意的活水至圖書館,使學童能學會如何運用圖書館這知識殿堂所蘊藏的寶藏,讓幸福閱讀的種子可以傳遞到每個地方社區的角落。全程參與培訓營無缺席者,將成為「國資圖書香騎士」;年度服務時數累計達20 小時以上且表現良好者,將於2019 年國資圖臺灣閱讀節活動公開表揚頒發結業證明,並將發函建請各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依權責優予辦理敘獎。
 


2019 世界閱讀日超過 100 場走讀活動全臺開跑(Apr,2019)
(文化部提供)

  4 月23 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閱讀日」,2019 年文化部策劃為期兩週的閱讀慶典—「走讀臺灣」主題活動,並號召教育部、文化部所屬館所、各地方政府、圖書館及獨立書店,共計620 個閱讀空間一同響應,於4月20日至5月5日舉辦超過100場走讀活動,讓民眾透過行腳過程體驗在地節慶、了解文史事件並認識相關著作。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今年是第三度響應世界閱讀日,以「走讀臺灣」為主題,帶民眾透過旅行、散步、品嘗美食等方式,結合書單實際體驗書中場景和事件、文化,或是也可以透過實際走訪場景再閱讀書籍。她說,過去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應該要翻轉為「讀萬卷書,也可以行萬里路」,希望讓閱讀的感動透過實地踏查,不斷延續、發酵在讀者生命中,也讓臺灣成為創作自由的堡壘,形塑知識社會。
 

  「走讀路線」包括了公民行動、生態環境、飲食、建築藝術、文史、市集六大主題亮點。透過公民行動主題,帶民眾認識自由民主的根源地;生態環境走讀主題路線,則強調關心臺灣土地;建築藝術主題也相當豐富,像是教民眾如何搭廟;而在文史主題中,將探訪作家的文學秘境。
 

  除了走讀主題活動外,世界閱讀日期間也舉辦閱讀市集、互動故事劇場、主題特展、手作工作坊、樂齡主題講座、闖關遊戲等多元閱讀活動。相關活動資料,民眾可利用「閱讀通」網站上的「找活動」功能來搜尋。
 


「非日常重現日常——工業材料再生」特展於國資圖登場(Apr,2019)

「非日常重現日常——工業材料再生」特展於國資圖登場  國資圖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虎科大)共同主辦「非日常重現日常—工業材料再生」特展,即日起至2019 年8 月25 日在國資圖總館三樓世界之窗展區展出。展覽共分為「物」—工業材料的製作運用與再生、「具」—工業材料加工運用、「品」—工業材料藝術創作等三大展出主題。



  展出作品以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工業材料作為創作媒材,大至建築鋼材小至保麗龍。虎科大副教授林俊男,以嶄新且多元的創作形式結合常見的廢棄鋼材、廢紙元素來創作多元藝術的作品,而創作靈感源自林俊男多年來對在地文化及土地的關懷,透過線條的姿態與勾勒,讓冰冷的「鋼」訴說故事,超越日常生活的邊界,引領身心靈共同閱讀進入禪的世界。作品中不僅蘊含藝術家對在地人文與土地的深切情感,同時也展現剛柔並存的當代美學,將美學概念推展延伸至日常空間中。


  展覽除了介紹淺顯易懂的工業材料知識,也說明工業材料多元的加工創作方式,同時展示虎科大師生於課程中,利用不同技術將工業材料零件製造的工法加入創意的巧思,從機械模具到創意燈具以及藝術創作的運用,呈現工業材料各式各樣的表現型態,跳脫過往對工業製造的印象。展場內將配合影音讓民眾可以詳細了解展場各個創作品使用的加工方式以及流程,對加工技術應用於創作能有更深入認識。
 


科博館展出「百籽千尋——種子與果實特展」(JAN,2019)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種子,代表著上一代的結束,也代表著下一代的啟發。即日起至2019 年10 月20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第一特展室推出「百籽千尋—種子與果實特展」,希望讓民眾看到各類種子的美與生命力,傳達生生不息的祝福,進而引導大眾思考如何保護地球資源。
 

  透過科博館此次的特展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種子海椰子、最小的蘭科種子,還有臺灣目前發現最早、約3,000 多年前的碳化稻米,以及約3 億年前的種子蕨。展區共有六大主題單元,包括「種子之源」介紹種子的起源與演化;「種子之生」介紹種子和果實的類型;「種子之傳」介紹各式的種子傳播;「種子之食」介紹糧食作物種子與育種的故事;「種子之藝」介紹特殊種子與藝術的表現;「種子之存」介紹種子的收集與保存。


  經由展出內容可以了解到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的最主要生產者,種子植物則是最優勢的類群,種子植物約在3 億多年前出現,而現存各式各樣的植物種子,就是演化的成功例證,現存種子植物已記錄超過30 萬種,會結出各式各樣的果實和種子,不但可適應各種不同環境、達成傳宗接代的任務,還展現了植物拓展生存疆界的無比巧思,有些植物還能利用水力、風力、甚至動物來傳播種子。現場展示約3 億年前的種子蕨,種子蕨具有蕨類形態的營養體和相似裸子植物的生殖構造,推測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種子的支系,但它們在數千萬年前滅絕了,現存的則為無果實構造的裸子植物和有果實包覆的被子植物。


  而糧食是人類和種子間最重要的互動關係,食糧作物近年來十分受重視,也愈來愈常出現在科學教育與永續經營的議題之中。展覽將解說在臺灣的種子糧食育種與品種保護觀念,尤其稻米是臺灣人長久以來的主要糧食,臺灣原住民更是在3,000 年前就開始栽種稻米。除此之外,100 多年來,前人的研究造就了臺灣特有的蓬萊米,而育種的過程現仍持續進行。


  目前經常被人類利用的植物已經超過1,000 種,甚至很多我們還不知道用途的植物,卻在人類的開發中逐漸消失,人類在反思永續利用之時,著手開始大規模的保存這些種子,這也是百籽千尋特展的訴求,思考自己消耗自然資源的下一步。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