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風波浩蕩足行吟-讀《文化苦旅》

文:子宜(高雄師範大學學生)

  看雲門九歌中的國觴,彷彿靜觀長江水,人在江中,亦在江外。

  遠處口白幽幽流著,一個字,一個字,嗚咽而出:「荊軻……張巡……許遠……岳飛……」串起細細涓流。臺上舞者緩緩流著,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蹣跚步履-在背負起國家民族的血淚後,聚起滔滔江浪。然後,心中更湍湍流著,一個哀痛,一個哀痛,狂瀉而出。「易水寒……睢陽辱……賀蘭恨……」激起震天撼地的潮浪。於是,口白逐漸模糊,在匯集起忠魂義魄後,昇華成另一種符號,漫入整個舞臺,整個歷史,整個中國。

  猛然,國觴的字句亦騰湧成一條大流。「……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將觀禮者吞噬湮滅。於文化的弔誦中,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國之觴者。

  所以,當我再次閱讀<文化苦旅>,依稀,又再度置身江中。

  中國在世界上立足了幾千年,也動盪了幾千年。但是,於如此苦難的土地,文人竟似出自淤泥的紅蓮,負起道統的使命。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鬱,對自然美的朝覲和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塑造出文化的圖騰。一如,失去狼煙烽火的摧殘,就沒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懷;少了國破家亡的傷痛,就沒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紓發。是戰亂迫害了中國,使其陷入貧困災禍;卻也是兵戎造就了中國,在精神上迸發出另一種繁盛,流貫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華夏文化真的是苦的,在璀麗的詩文詞章背面,在高潔的清風傲骨背面,隱蘊多少不平謂嘆。一方面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吸引大批知識分子走皓首窮經的道路。結果曼妙文采,成了公文奏摺。他們要在官場站穩腳跟,就必須出賣人格、卑躬曲膝。不苟者,或罷官去職,或遠放邊域。另一方面,上者為遏止異己力量盛起,排斥打擊人才,更是政治上的一種手段。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文字獄在中國未曾斷歇。多少清士文人,禍及池魚,懷冤遇難,成為政權爭奪下的亡魂。

  然而文化卻依舊由士人歸匯而成。遠放者,沒了君王佞臣的壓抑,經山林水澤的洗濯,建造起一座瑰美的精神堡壘,與坍毀的宮闕遙相對比。本是山野散淡人,縱使浮雲蔽日,長安不見,又何需愁恨呢?而詩文諷上者,更描繪出一幅一幅勇者的畫像。他們用生命、用熱血、用忠貞,所欲喚起的是民族的覺醒,欲呼出的是君主的自省。文化的禮贊,似乎又從深遂的苦痛中流出:「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歷史也許是一篇浩蕩的長詩,可以輕吟,可以漫唱,可以呼嘯,可以吶喊,可以順著千古的跌宕,可以伴著萬世的悠揚。文化的本質或者未曾輕鬆過,但從中發出的曲調,卻充滿文人自得其樂,忘懷得失的氣懷。他們用足跡,刻畫出中國的剛毅;用詩文,唱出文化的歌頌。自文化這段苦難的旅程,洋溢的,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格調。而,我們亦將唱下去,一代一代,永迴不已。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