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實體玩具x數位遊戲 虛與實各顯學習魅力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王士豪 照片提供:國立臺灣文學館
實體玩具x數位遊戲 虛與實各顯學習魅力
遊戲該如何幫助閱讀和學習?虛實各有不同做法。新北市蘆洲兒童親子分館用玩具專區讓孩子學會觀察世界,更進一步發揮想像力;臺灣唯一國家級文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則透過數位遊戲,把文學物件幻化為遊戲情節,讓文學走進人們生活。

 

  推開大門,小朋友的歡笑聲此起彼落迴盪空中,有人在玩沙坑,有人在拼積木,有人在走平衡木,這裡不是遊樂園,而是新北市立圖書館蘆洲兒童親子分館,裡頭不只有書,還有特別的玩具專區,超過200種玩具任孩童借閱、遊玩。


新北市立圖書館蘆洲兒童親子分館
玩具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不同於其他圖書館要求的絕對安靜,「在我們館內,是可以允許小朋友發出一點點聲音的。」新北市立圖書館蘆洲兒童親子分館主任蕭美玲笑著說。以「親子」為主軸的蘆洲兒童親子分館,在2010年正式開館,4萬本館藏中,超過一半都是兒童繪本,鼓勵親子共讀,更首創玩具專區,服務6歲以下的小朋友,來這不只能借書,還能借玩具。


  所謂的玩具圖書館,其實就是把館藏從「書」換成「玩具」,館方依照圖書館的方式整理,每個玩具都有編號和擺放櫃位,小朋友可翻看目錄找尋自己想玩的,1小時能借2種玩具,如果後面無人排隊就能續借,也可以一次借一組大型遊戲,多人一起玩。

 

  除了一般傳統玩具,館內也提供「共融玩具」,也就是讓身心障礙兒童和一般兒童都能使用的遊戲器材,同時也有桌遊,以及在平板電腦上遊玩的數位思考遊戲,像是需要縝密思考的拉密牌(Rummy)、大眾熟知的黑白棋和四子棋等,或是配合音樂的著色書遊戲,透過數位的聲光效果,吸引小朋友目光。

蘆洲兒童親子分館一半以上的館藏都是兒童繪本,是小孩子的學習樂園。  透過玩具,小孩表現出他們所看待的世界。

 

  談起10多年前設立玩具區的構想,蕭美玲說:「玩具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像是做菜、車輛或動物,我們無法給孩子同樣大小的東西,但透過玩具,讓孩子觀察這些事物的外觀,進一步模仿、學習,發揮想像力。」


  她觀察,像是烹飪、醫生看診等角色扮演類遊戲,還有工程車組、小英雄消防署等車輛遊戲,以及可以發揮創意的積木、樂高,和可愛的動物類遊戲都很受歡迎。常看到孩子們扮演各式角色,用工程車蓋出心目中的樓房,或是模仿動物的叫聲,「透過玩具,孩子表現出他們是如何看待與觀察這個世界。」
 

小孩子可以自行翻閱目錄,尋找自己想玩的玩具。  玩樂可以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跟觀察力。


  蕭美玲說,在資訊時代,尤其重視創新能力,而創新來自對事物的好奇心與觀察力,「玩樂正是培養這樣的能力。」曾有小朋友用樂高堆了一隻大象,但蕭美玲卻怎麼也看不出來,後來才發現要用不同視角才能看出大象形貌,「我完全被震撼到,原來這是大象!我們都在框架裡,小朋友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跟大人完全不一樣。」
 

從玩樂培養人際關係

透過遊戲體驗,拉近文學與民眾的距離。

  「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而是夥伴!」蕭美玲認為,遊戲能促進大腦發展,透過理解、遵循遊戲規則,進而創造出不同的遊玩方式和組合,理解不同的價值觀跟世界觀,「這點與閱讀很相似,我們也是透過閱讀來理解不同的人事物。」

 

  館內除了有玩具,還有玩伴,孩子也從中學會互動、分享和團隊合作。採訪當天,剛好有2家幼稚園造訪,原本互不相識的孩子,立刻玩在一起,「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是超乎我們想像!」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懂得遵守規則和排隊,當老師說要離開時,散落一地的玩具立刻收拾得乾乾淨淨,也連帶訓練孩子的紀律和整理能力。


  「而且遊戲是孩子的天賦,常常不用教他們就知道怎麼玩。」蕭美玲笑著說。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紀律中成長,當能寓教於樂時,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國立臺灣文學館
鼓勵民眾以舊文學物件說新故事

《1940》遊戲畫面截圖。

  不只實體玩具幫助學習,國立臺灣文學館(簡稱臺文館)利用數位遊戲的方式,讓文學故事走入人心。不管是在奇幻島嶼上,找回作家遺失的物件;或是穿越回1940年代,感受作家經歷的文化風景,透過沉浸感十足的遊戲體驗,拉近文學與民眾的距離。

 

  「其實當初是為了推廣博物館藏品。」談起製作數位遊戲的起源,臺灣文學館研究組組長林佩蓉給了一個意外答案。臺文館一直思索如何讓民眾親近給人高深印象的文學作品,「有時覺得可惜,大家都知道翠玉白菜或肉形石,但講到國家的文學寶藏是什麼,卻都講不太出來。」 


  2018年,文化部推行「臺灣行卷─博物館示範計畫」,臺文館因而有經費將館內與文學家有關的物件藏品進行3D掃描、建模,除了化為數位資產,放在網站上供民眾瀏覽之外,更想進一步發揮物件價值,因而想出了把物件與遊戲故事結合的方式,「因為文學最厲害的就是故事,而遊戲是最貼近民眾的方式。」
 

  「但我們也不想把故事變得菁英化,只有能寫故事的人才寫,而是鼓勵願意說的人說出來。」因此臺文館決定在同年舉辦第一屆「臺灣文學數位遊戲腳本徵選」活動,從文學作家中挑了50個故事性高的物件,像是林海音收藏的象偶、跟隨姚一葦一輩子的皮箱,或是張深切徒步旅行時,邀請重量級好友寫下的名人題字錄等,請民眾挑選物件發想遊戲腳本,首獎作品再委託愛迪斯科技團隊,重製開發成數位遊戲。


  不到3個月時間,就收到了百件投稿作品,「大家水準都好高!也因為這樣,讓很多不是文學背景的民眾認識文學,這都讓我們很興奮,我們就是希望有一天文學不只有喜歡文學的人才知道,它應該是在人們的生活裡。」

用遊戲讓民眾更了解、親近文學。  林佩蓉組長希望藉由遊戲推廣臺文館館藏。


遊戲細節生動還原文化風景

玩家在《夢獸之島》裡必須利用臺灣作家的物件拯救世界。

  第一屆徵選活動的學生組和社會組首獎,分別開發成《夢獸之島》和《1940》2款遊戲。在《夢獸之島》中,玩家化身馴夢師,找出「銀河穹夢」失控的原因,而姚一葦、林海音、張深切、龍瑛宗、葉石濤等5位臺灣作家的物件,則是拯救宇宙的重要線索。這款遊戲不只有App版本,若戴上VR眼鏡,更可進一步沉浸在奇幻的遊戲世界中。

 

  而《1940》則以劉吶鷗的「麻將牌」為發想主軸,玩家扮演跨越時空的國際特務,從2080年回到1940年的上海,穿梭各個關卡、層層解謎後,找到藏置各處的麻將牌,送回臺文館,防止歷史遭邪惡組織竄改。「我們對場景、服飾、配樂還有整體氛圍都非常講究。」林佩蓉說,遊戲場景生動還原劉吶鷗的生命軌跡,玩家身處風華絕代的百樂門,也走過40年代的上海街頭,身歷其境感受作家故事和當時的文化風景。


  第二屆和第三屆的首獎作品,則製作成體感遊戲《生命之鳥》和《藏字人收妖錄》,以吳瀛濤的生命故事和李獻璋收藏的媽祖像偶為互動主題,設置在館內地下1樓的兒童閱讀空間「文學樂園」中。孩子們開心對著牆上投影的畫面揮手、踏腳,熱烈氣氛比起過去單純只說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臺文館館長蘇碩斌在發表會上試玩遊戲。

  林佩蓉透露,館內曾推出2款桌遊遊戲,但比起實體遊戲,「數位遊戲更簡單、直覺,還有聲光效果,更有沉浸式的氛圍。」但她也強調,「我們的重點不是放在遊戲下載量,而是教育推廣。」過去館內曾舉辦過結合遊戲的推廣活動,也就是先講故事再玩遊戲,參與者反應熱烈,無形中也植入文學印象。


  為了更貼近故事核心,2022年的第四屆徵選活動將不挑物件,而是直接開放12 個文本讓民眾改編,要做成VR或體感遊戲統統都可以。在遊戲加持下,不僅讓民眾了解珍貴的臺灣文學瑰寶,更讓臺灣成為創意不斷的故事之島。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