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物館─典藏電影紀事 分享時光記憶

文:涂峻清 照片提供:涂峻清

仔細看看這些老明星,你認得幾位?  你知道台灣曾有人因經營戲院,進而投資拍攝4、50部電影,一度聘任大導演郭南宏拍攝「劍王之王」,轟動全國,儼然一代影業大亨?(註一)你聽過曾有台灣賣座最好的戲院,首創結合電影、藝廊、出版、書店、咖啡廳多角化經營,成為全國戲院觀摩對象?(註二)

  這些人、事、物都在高雄,答案都在台灣第一座民間電影文化館─「台灣美電影文化館」。

  2004年,熱愛電影的坎城大戲院副總經理許參陸與喜好收藏文物的老闆吳禎祥一人出力,一人出錢,向文物收藏家許伯夷收購了大批電影文物,在自家戲院7樓設置了台灣第一座由民間電影人催生的電影文物館,300多坪的空間,不僅展示了19世紀以來電影放映設備的發展歷程,重現了高雄地區戲院的興衰史,老明星的臉龐也再度笑臉迎人。

老放映機收藏全球少見的幻燈機與海報

  走進台灣美電影文化館,迎面對上的是一甲子前的老放映機,有活躍於1950年代的Rola MAGNA放映機,這種機器因為燃燒碳精棒,溫度極高,而影片膠捲又是易燃物,因此放映師常打赤膊、吹電扇,還汗如雨下,這種機器每分鐘都要調整兩支碳精棒的距離,否則畫面突然變暗,觀眾一定噓聲不斷,電影「新天堂樂園」中,就曾出現這種放映機,因為放映師一不小心,竟然失火,將整家戲院燒掉。所幸60年出現了電子燈泡放影機,亮度穩定,畫面當然也不會突然變暗,欣賞電影的舒適度也大為提升。另外,館內另一角還有一部1947年前出廠的巡映機,巡迴放映業者只要有這部機器,加上一支拷貝,就可以全台走透透。

  館內有一套全世界碩果僅存之一的法國影片幻燈機與幻燈圖片,1866年出廠,是館內歷史最悠久的文物,運用煤油燈照射成影,一定要在暗室內才看得清楚,29年後,法國盧米埃兄弟才發明電影放映機,見證人類影像科技發展史,另外,還有八毫米手搖剪接機、1920年代默片時期的古董剪接台、放映機都是館內常設的「百年電影經典真跡文物展」的必看文物。

  進門右手邊有一張1921年默片巨星卓別林作品「摩登時代」的巨幅海報,這張法國版海報是四色網版印刷,為伯夷山莊許伯夷先生捐贈,不要說台灣沒第二張,全世界也剩下沒幾張,有行家要出高價收購,但台灣美電影文化館館長許參陸說這張海報是該館的「鎮館之寶」,當然出再高的價錢也不能讓給別人。

出錢出力的靈魂人物

1866年的法國影片幻燈機,堪稱是電影機的祖宗。  台灣美電影文化館在2006年6月開幕,出資最多的吳禎祥不僅是台灣美電影文化館的負責人,也是文化館所在的美萊奇百貨娛樂的老闆,他表示,電影不僅是藝術、文化,也是知識,他將文化館定位為「電影博物館」,希望對電影有興趣,或是研究電影文化的學者、學生,都能流連忘返的學術研討空間。

  靈魂人物許參陸不僅曾任美萊奇旗下戲院副總經理,也剛卸任高雄市美術協會理事長,是標準的藝術家,追求至善至美,在挖掘高雄電影產業歷史時,有戲院被其三顧茅廬、不厭其煩精神所感動,主動捐贈了一部碳精棒放映機,不僅館內的介紹文字都是許獨力撰寫,連牆壁油漆都是許自己來,以節省經費。

  收藏家許伯夷先生知道台灣美電影文化館不收門票,就將多年珍藏文物半賣半相送給文化館,甚至還多次親臨現場勘查,免費捐贈補充文物,讓這家文物館內容不輸給官方所設文化館。

  因此,台灣美電影文化館不僅在電影史料非常豐富,在地性更是無人能比,10公尺的牆面看板上文圖並茂地訴說高雄市電影事業的興衰,每一家戲院都列名其中,甚至上千張國內外絕版電影海報不斷換展,一張極少見的美國好萊塢巨星瑪麗蓮夢露慵懶坐在路邊海報,更讓影迷驚豔,台灣美電影文化館真是南台灣的電影文物寶藏之地。

  註一:在高雄市從事拆船、廢五金起家的許火金在1954年投資經營戲院,陸續經營六家戲院,還成立「聯興電影公司」,10多年間拍攝4、50部電影,大導演郭南宏也受聘拍攝「劍王之王」等片,轟動全國。

  註二:1947年正式營業的高雄大舞台戲院原本專演京戲,1953年由前省議員郭國基接手,進口日本新式放映機,播放好萊塢影片而大受歡迎,後來電影事業一度沒落,郭國基媳婦林月姮接手經營,結合電影、藝廊、出版、書店、咖啡廳多角化經營,成為全國戲院觀摩對象。1999年因影業蕭條而歇業至今。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