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2006年代表台灣赴中國公共圖書館參訪的人員回台進行心得分享時,無不用「shock」來表達對中國公共圖書館建築、設備與充裕購書經費的震撼。參訪的團員指出,台灣在中國參訪觀摩之後,也反思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如何繼續朝「小而美、美而精緻」的路前進。
雖然中國的公共圖書館在近幾年來有長足的進步,但台灣的參訪成員也認為,台灣各級圖書館間的緊密聯繫、資源共享是中國圖書館界所不及的,因此,國內圖書館界也不必洩氣,未來如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此行最大的意義。
兩岸的公共圖書館交流
從西元2000年起,台灣與中國的圖書館界就開始展開相互的觀摩與切磋,以增進兩岸彼此的了解及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除了辦理研討會,長期以來兩岸的圖書館學者與專家也密切的參訪交流,已成功地開啟、並建立兩岸公共圖書館的交流管道。
因此,由文建會、國立台中圖書館、各縣市文化局圖書館及鄉鎮市圖書館代表共同組團,11月底實地參訪中國公共圖書館的現況,了解少年兒童服務、數位典藏及創收經營營運的情形,進行兩岸的經驗分享及學習交流。此行參訪的圖書館包括:中央級的「香港中央圖書館」、直轄市級的「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省市級的「南京圖書館」、「蘇州圖書館」縣市級的「昆山圖書館」、區地市級的「深圳圖書館」、「上海黃埔區圖書館」與「東莞長安縣圖書館」,共九個館。
公共圖書館資源差異極大
此行最讓參訪人員感到驚嘆的是,「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在先天上的財力、物力與人力資源,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無論是硬體的建造、資訊的設備與經費的投入,都遠高於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資源。而當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增強國家的競爭力,也因有感於民眾對閱讀、資訊的渴求,上級公家單位不僅投資大量的經費及人力在公共圖書館,也將每一地區最好的地點選為圖書館的設置位址。
以與台灣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相當的「昆山圖書館」來說,它位於市內的黃金地段,3年前建設新館時耗資台幣約4億多元,擁有各級專業人員80餘人,又70%以上工作人員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館內除新書比例高達70%以上,每年的購書經費也至少都有400萬台幣。
看在台灣參訪團員的眼中,如此豐富的資源,真是讓人既羨慕又嫉妒。而當中國政府投注龐大的資源維持公共圖書館的營運時,他們一致認為︰「因受政府重視,當然要盡力提供讀者最好的服務。」因此,昆山圖書館就以「365天天天開放,360行人人可辦證」為服務宗旨,以連續開館、服務不懈怠的作法,讓讀者享有資訊取得的便利。對此,台中縣文化局圖書資訊課蔡靜慧課長表示:「中國公共圖書館的起步雖與台灣差不多,但因步調很快,讓這幾年雖彈性、靈活經營公共圖書館的台灣,也要再多加把勁了。」
不過,當台灣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制度還無法有利圖書館發展的前提下,中國公共圖書館的空間規劃理念、服務讀者與創造收入的作法,卻值得正朝多元發展的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參考。



圖書館與博物館的結合
「香港中央圖書館」在閱讀設施方面提供,彩色影像放大器、失明人士閱讀機、更新點字顯示器、粵語及英語語音合成器、電腦螢幕放大系統;另服務生理障礙人士方面,則設有專門服務櫃台、特別規劃書架間距可讓輪椅通過、還提供可調節高度的閱覽桌。
而「南京圖書館」與「深圳圖書館」也開設單獨的視障閱覽室,讓專業的館員為視障讀者服務。這兩間公共圖書館除了硬體設施能便利視障讀者使用外,還與視障協會等團體合作、成立視障人士的技能培訓中心,也編列館員協助視障朋友進行各項資源利用,目前這兩所公共圖書館已成為視障者與外界接觸、訊息互通的平台。
「南京圖書館」因所在地的視障讀者有3萬名,因此,當初在進行空間規劃時,就以關注弱勢為出發。特別的是,在館內一處30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地坪下,竟展示著以「湮沒的皇宮」為主題的六朝宮城東南角古蹟原址,而這則是當年圖書館打地基時挖出的六朝時期的禦道、衙署、皇家井等珍貴文物及遺址。因此,「南京圖書館」的空間規劃,不僅是具有人文關懷與古蹟保存觀念的館舍,在館方將規劃建置六朝文獻閱覽區以為對應的同時,竟又成了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完美結合。



擴及服務層面 以創造收入
而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在文建會、教育部與國立台中圖書館的積極輔導下,無論是在硬體設施的改善加強、圖書資源的充實與專業人員的培訓等,都逐年獲得改善。不過,公共圖書館經費與專業人員編列的不足,卻是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存在已久的問題,在這當中有何足以扭轉的契機呢?
以中國公共圖書館的營運來說,雖所需的人事費及營運管理經費,是由國家全額撥款或部分撥款。不過,接受國家部分撥款的圖書館在維持館務營運之外,還需以「創造收入(簡稱創收)」來進行經費的籌措工作。
也就是公共圖書館可藉由與書店、唱片行的「合作經營模式」讓書店進駐圖書館,以收取租金或抽成的方式,活化公共圖書館的經營。也有公共圖書館成立「資訊服務小組」在館方收集各方資訊後,經由分析再主動提供給政府作為施政參考,或是接受民間企業委託協助查詢所需的商業資訊,而今年,光是上海圖書館接到的委託就有近千件。
昆山圖書館館方對資訊服務小組的成立曾指出:「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做法,因為用心服務的民間企業,都是未來創造收入的機會。」對此,早有類似做法的南投縣文化局的張怡芬課長心有戚戚焉地說:「當公共圖書館在抱怨政府單位都不重視圖書館的同時,是否也該反思公共圖書館要如何被重視?」
發揮自發性的力道
新竹縣文化局圖書資訊課呂姿玲課長認為:「在台灣,公共圖書館應多發揮行銷的創意。無論是配合政府上級單位共同推廣書香社會,或是結合民間資源全面推動閱讀,都有助於圖書館功能的深耕與落實。」其中的關鍵在於,公共圖書館自發的潛力能有多大。
政府當局對公共圖書館的重視會影響整體的發展,正如同3年前的「公共圖書館空間營運改造計畫」後,台灣地區部分圖書館的空間已朝符合讀者需求做改善。蔡靜慧課長繼續指出,「公共圖書館需要更多上級單位關愛的眼神,在硬體的改善後,也需共同為圖書館的軟體資源盡力。」
雖然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硬體設備、網路資訊建設未及中國的完善,不過,「小而美、美而精緻」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卻可繼續做為前進的方向。參訪的團員多認為台灣優於中國公共圖書館之處在於︰「各級圖書館間緊密的聯繫與策略聯盟,還有因資源共享、定期觀摩交流,所凝聚的向心力都是中國公共圖書館所未及的。」
參訪九所中國的公共圖書館後深感︰「處處都有新發現,處處都有新體驗!」在大開眼界之餘,參與的團員也詳細地記下優點、缺點,回台灣後不僅撰寫參訪報告,還將舉辦座談會與各縣市的公共圖書館員進行分享。而台灣地區「小而美、美而精緻」的基層圖書館,就是如此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慢慢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