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名人導讀 Writer's

文:廖志峰(作家)
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鬥!──馬克思

青春的火焰


廖志峰(作家)


  時序進入春天,天氣開始變得暖和,雖然還是冷不防地就下起雨來,心情畢竟還是開始鬆散,特別是滿城櫻花盛開,或杜鵑怒放,你會有一種甦醒的心情。這種甦醒就像是落葉枯枝上開始萌發的綠葉,有一點羞澀,有一點嬌弱,有一點生嫩,卻洋溢著一種生命的喜悅,這種日益勃發的生機,也為即將到來的季節做準備。不過,不只是草木表現如此,對於作家或作品來說,他們有時也藉作品來彰顯一種生命的青春熱情。













曹俊彥的青澀歲月:青春正飛揚的年少求學時光


曹俊彥的青澀歲月:青春正飛揚的年少求學時光


作者:曹俊彥 游珮芸(企劃)


繪者:曹俊彥


出版:玉山社


日期:2014 年 8 月


青澀的風景


  從事兒童文學美術教育50 年的圖書畫作家曹俊彥,他的《曹俊彥的青澀歲月》很能表現這種與春季相映的生命姿態。曹俊彥出生於臺北大稻埕,13 歲時就開始到印刷廠幫忙畫插畫,還到綠地印刷廠當學徒,除了實際接觸到印刷的世界外,也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美術大全集,十分震撼。他很快地發現自己的天分和興趣,最終,選擇有藝術科別的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畢業後回到母校永樂國小任教。他在1971 年退休後,又積極展開人生的另一個重要事業,成了資深的童書編輯和臺灣兒童文學教育的重要推廣者,也是先行者。這本書雖是他回顧自己美術學習和教育推廣的啟蒙之路,歷述青澀歲月的心路歷程,但是更饒富興味的是,除了他的成長故事外,那個時代的環境背景也同時躍然紙上,你可以讀到彼時印刷廠的作業模式和取材上的克難,你也可以知道當時的學制以及師範生的生活,雖說是淡筆帶過,人情風景的線條卻十分深刻。不只文字上的敘述,除了照片以外,他還配上以毛筆沾著墨水畫出的生動插圖,功力深厚,重現當年的時代場景,讓整本書也充滿著一種純樸的氣味,與書題相映。


削瘦的靈魂


削瘦的靈魂


作者:七等生


出版:遠行


日期:1976


叛逆的靈魂


  他就讀臺北師範學校的時候,正是小說家七等生即將離開師範校園的時候。書中提到一個他印象深刻的畫展,名為《樓頂間畫展》,這個有創意的畫展命名,卻被當時學校的國語文老師指責,因為「樓頂間」是日本話,不該用來命名,不過,這個畫展的題目和畫風,卻深入了年輕的曹俊彥心靈,而這個學長,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作家――七等生。七等生是臺灣戰後文壇的指標性人物,風格獨特,更是臺灣現代主義的代表性作家,他作品中的主角都充滿著疏離感,總以一種扭曲的、隱遁者般的角色出場,抗議臺灣社會的現實。和《曹俊彥的青澀歲月》中對師範校園生活牧歌般的回憶敘述迥然不同,對於同是師範生生活,七等生寫出了一本叛逆悖反的自傳體小說,《削瘦的靈魂》。這部臺灣版的《麥田捕手》,一出版就令人側目,挑釁著當時的校園生活和師範體制,七等生以鮮活生動的小說敘述,極盡諷刺挖苦之能。顯然,那場「樓頂間」的爭執,只是一個開始的火焰。隱遁者一開始就從學校出場,他冷眼旁觀,他蔑視體制成規,他憤世嫉俗,他從校園的圍牆內,要去崩解一個閉鎖的世界。而在校園裡英武風光的體育科學生,不幸成了這場角力中,被裸繪出糗的模特兒,堪稱無辜。


紫色大稻埕


紫色大稻埕


作者:謝里法


出版:藝術家


日期:2009 年3


時代的流轉


  青春是這樣的多彩,生命的力量開始勃發外射,而當一群人的青春,以相同志趣匯聚在一起,又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呢?小說《紫色大稻埕》無疑是這場青春花火最炫麗的演示。小說作者是名師也是大畫家的謝里法,他以他最擅常熟知的臺灣繪畫演進史,結合他最熟悉的鄉土大稻埕,寫出了一本臺灣前所未見,充滿巴洛克富麗堂皇的藝術史小說,它的重要性和時代性不言可喻。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初,那時的臺灣仍屬日治時期,這一代的臺灣青年藝術家,接受新式教育的培育,不管是赴日深造或赴法學習,都有著驚人的成就,例如李石樵、顏水龍、郭雪湖等,開啟臺灣後輩作家的師法創作之路,影響深遠,卻少見文字記錄,實在令人遺憾。


所幸有這本《紫色大稻埕》,它就是以此時代背景,回歸到彼時青春正盛的藝術家身上,以真實場景和部分虛構情節,情景交融地寫出史詩一般的鉅作。作品的真正成就不在於小說的藝術性和敘述手法,而在於作者把真實的藝術家貫串在一起,像一部曲式宏大又充滿華彩段落的交響曲,激盪著,穿越時代地回旋流轉。這一輩的藝術家們的青春情事,也因此更深刻地重回臺灣人眼中。至於大稻埕(或時代場景)何以是紫色?作者說:臺灣島上甚麼顏色都有,就是缺少紫色,因此我們要讓紫色使黃金的稻穗有更多感情……。


  當這一輩藝術家慢慢地從臺灣的歷史舞臺淡出,新一代的臺灣青年不再以畫筆來歌頌禮讚自己的青春,他們反而積極投入反對運動,撰寫、出版、和傳佈,無視於身家性命的安危,希望能為臺灣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有著人權和思想言論自由的環境,這就是從上世紀1970 年代開始風起雲湧,前仆後繼的黨外運動和黨外雜誌的悲壯時代,這種悲壯在於衝撞資源雄厚的黨國體制,在形如銅牆鐵壁的社會禁錮中,要以思想去鑿穿洞穴的岩層,引進思想的光束,讓自由的風流動。這種精神和勇力,就如馬克思所說: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鬥!撇開黨外運動不說,以紙本刊物來說,1975 年8 月創刊的《臺灣政論》,可說是春雷第一響。已故的臺灣民主運動前輩黃信介先生在創刊詞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誠心地闢出這一塊園地,希望我們這種開朗的胸襟,能博得朝野各階層人士熱誠地參與和支持,共同為我們的處境,為我們的將來,用我們的心血來灌溉它。


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


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


作者:廖為民


出版:允晨文化


日期:2015 年11


黨外的游擊戰


  過去的黨外成了現在的執政黨,在臺灣的政黨發展史中,將會有專書討論,然而,伴隨黨外運動而起,對當時無數年輕人起了啟蒙教育作用的黨外雜誌史,卻一直沒有專書來記載,這絕對是臺灣近代史上的一頁空白和損失。這些不見藏國家圖書館,又散佚各處的珍貴時代見證,很快地要逸出臺灣人的記憶,還好有了廖為民。廖為民從青年時開始收藏黨外雜誌,又從事黨外雜誌的發行工作,從頭到尾都在場,而發行事業的艱困,作家林世煜以「游擊戰」來形容,十分貼切。這就是《我的黨外青春》寫成的背景。這本書的重要,除了讓讀者有系統地、編年性地了解黨外雜誌發展過程中,起承轉合的脈絡關係,也讓這些即將完全湮沒的珍貴資料留下,完整留下每一期每一本的重要條目以及當時發生的政治事件,不管從文獻或史料上來說,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者以見證者、參與者,和收藏者三位一體的獨特地位寫成這本臺灣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出版外史,更是立下新的里程碑。


  在鶯飛草長的春天,感受著季節的和暖,同時閱讀關於青春的時代人生書寫,反思著生命,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附加檔案: 青春的火焰.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