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海外志工的印象總離不開醫療、農業等傳統服務內容,近幾年,海外志工服務日趨多元,電腦教學、教中文,甚至民俗舞蹈或「蓋房子」,可說只要有專長、有熱忱,都可以成為台灣的海外宣傳大使。這些海外志工,把公益當成旅行,把付出視為收穫,他們都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因此能在付出中豐富了自己的視野,也幫助了別人。
國合會要讓更多人走出去
目前台灣的海外志工招募與派遣,規模最大的首推位於天母的「國合會」。
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資深專家高小玲表示,目前接受國合會援助的國家,包括布吉納法索、甘比亞、哥斯大黎加、貝里斯、巴拿馬、聖文森,還有更多台灣友邦國的土地上,有許多志工在努力著,如果民眾有熱忱,學有專長,也想要奉獻自己的青春活力,幫助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最年輕的大使,不妨可以上國合會的網站來看一看,如果願意奉獻自己的話,非洲有很多朋友說了這麼一句話,「上帝忘記了這個地方,但是是台灣人在這裡幫助他們」。
由於國合會海外志工業務已經推行8年多,高小玲表示,今年國合會招募海外志工的重點將放在「短期志工」上。由於過去的長期志工必須服務2年,培訓成本相對較高,國合會基於希望培養更多海外志工人才的前提,也希望讓更多的人參與海外志工的行列,今年開始將以招募為期2個月的短期志工為重點。
為生命畫出新風景
由於海外志工在服務期間沒有薪水,國合會除了提供機票和當地住宿外,只依照當地生活水準每月給予大約200美元的生活津貼。雖然如此,這些台灣海外志工仍然甘之如飴。
國合會每年都會號召志工到邦交國服務,許多人放下家庭,放下工作,到異鄉貢獻心力,一位當過空姐的年輕辣妹,開過花店,卻選擇到非洲布吉納法索展開新的人生。非洲的熱情和神秘感,讓30出頭的羅慧君深深著迷,放棄空姐的高薪工作,也放棄在台灣一手打造的花店,繞了大半個地球,飛到布吉納法索當國合會志工。
羅慧君的工作是幫助殘障人士學得一技之長,以便提升競爭力。雖然工作難不倒羅慧君,但生活卻讓她大傷腦筋,剛開始都吃不慣當地食物,尤其非洲是醬汁配白飯,醬汁卻像鼻涕,讓她十分害怕。不過,為了圓夢,羅慧君鐵了心,不惜把兒女私情擺一邊,讓男朋友在台灣苦等,但她毅然決然出國,就是為自己理想出來看看。勇氣讓羅慧君為自己的生命畫出另一番風景,也讓台灣在布吉納法索居民眼中不再是模糊的抽象畫,而是幅裝滿愛心的人生作品。
退休後 異國付出還能學習語言
除了年輕人外,也有「退休族」成為海外志工的例子。陳桐桓以前從來沒想過退休後會在地球另一端的哥斯大黎加,當起老師,會有這樣的因緣際會,就是因為他愛雲遊四海,退而不休。
陳老先生是因為國合會有義工旅行家的活動,一方面做公益,一方面旅行,所以他就參加國合會的志工團來到哥斯大黎加,發現氣候什麼都還不錯,非常喜歡。陳老先生在台灣是機械工程師,在哥斯大黎加是職業訓練進修學校的外國老師,專教機械手臂操作,為了跟當地學生打成一片,他重拾課本,猛K西班牙文,從一開始的雞同鴨講,每天要找翻譯,到後來簡單的會話已經難不倒他。
出國 到落後國家服務
除了國合會之外,台灣還有許多民間團體和個人,以「非政府組織」的形態,默默幫助海外需要幫助的國家與人民。最著名的,除了「每災必救」的慈濟之外,在2003年7月,有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台灣人,遠渡重洋跑到受車諾比核災創傷的白俄羅斯,和其他一樣是遠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志願服務者結為夥伴,協助當地的核災移民蓋了3個月的友善生態黏土木架屋,也將「工作假期」的概念引進國內。
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3個分屬不同世代的台灣女子,她們不是建築專業,也不是專職勞動者,卻相偕遠渡重洋,來到位於地球彼端、曾受車諾比核災創傷的白俄(Belarus),為的卻是幫人蓋房子,她們以勞動流汗的方式,度過這得來不易的假期。
胡湘玲等3人透過蓋房子,與白俄的土地及人親近。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她們卻因此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老老少少的友誼;儘管人種不同,但是她們卻可以親如兄弟姊妹;儘管豔陽高照、汗流浹背,她們卻更深刻的體驗了白俄的美、白俄的風土民情。
事實上,胡湘玲在這之前就在位於南投縣的潭南地區-一個921災區的布農部落,也用了同樣的方式蓋房子。完成了潭南的任務之後,她又展開另一段勞動之旅,而這次她們到了一個對台灣非常陌生的國度-白俄。
這是一個旅者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國家,也是台灣幾乎不曾往來的地方,但當她們知悉這項計畫之後,克服了個人身體的毛病,歷經艱辛的旅程(包括30個小時的巴士旅途),來到白俄從事勞動,也一圓夢想。在白俄,一個傳統的村莊,她們與來自德國等地的朋友與當地的工作隊,一起為來自車諾比核災污染區的移民蓋房子。這群人,從16歲到72歲都有。
這是一項獨一無二的旅程,也是一場因為勞動而展開的盛宴。胡湘玲將野人的勞動度假方式形容為「無法複製的旅程」,她認為,勞動不只是勞動,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因此才能在生命記憶中譜下動人的樂章。
台灣善良原力放送世界
在海外擔任志工,一方面對志工個人是重要的成長歷練;對外交工作而言,他們深入到基層草根,也是兩國邦交最好的基石。台灣的海外志工駐地,幾乎都是相對落後的地區,例如,台灣派駐技術團與醫療團的非洲國家馬拉威,每人國民所得祇有160美元,是世界第8窮的國家,成人有15%是愛滋病帶原者。
國合會出版的《公益旅行家》一書中,記載了許多志工感人的故事,書中的志工都一致表示,在許多非洲較落後的地方和物資貧乏的社會中,很多人找回自我,生活得非常愉快,甚至有替代役願意自動延長服役時間,因為他們從台灣這個富裕的社會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讓許多人突然瞭解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很多志工服務完回來後,成熟度增加很多,比其他同年紀者具有更大的優勢。
學習機會無所不在
雖然台灣善心不落人後,一個個從台灣出發到國際社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都讓世人感受到台灣人的愛心,備受讚譽;但回歸現實,台灣幾乎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面臨經費不足及志工招募不易的困境。政府及民間如何給予這些非營利組織團體更多支援,並鼓勵更多人投入國際志工行列,不要讓熱情志工再被笑為傻子,是台灣推廣「海外志工服務」現階段的兩大挑戰。
縱然有許多困難與挑戰,但仍不斷有許多人選擇到海外當志工,他們對「大我」除了有強烈的使命感之外,對「小我」一樣展現積極的企圖心,因此才能在付出中仍能享有滿滿的喜悅。這群志工走出去,成就別人,也成就了自己,更證明學習的機會是無所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