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數位充電站─Library2.0時代來臨 圖書館和讀者雙向互動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曾經以為公共圖書館加進了「數位」的調味,就似乎多了點科技的冰冷,少了點交流的溫暖。可是當我們在知名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網站上輸入「future library」看到的影像,正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陳昭珍所言:「數位圖書館的意涵即是將館藏讓出的空間給讀者使用,成為盡情體驗知識的場所。」這說法令人相當興奮,但數位化所遭遇的現實問題,也正是目前亟需一一排解的。

數位閱讀論壇參與者有: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張雪梅、師大教授陳昭珍、國中圖視聽教育課課長賴忠勤、國圖採訪組主任俞小明與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李彥甫。(由右至左)  因此,由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數位出版網、聯合線上、數位閱讀網聯合辦理的「Library2.0─數位時代圖書館與出版界的挑戰」論壇,由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傅春生、理事張雪梅擔任引言;另邀請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李彥甫、國家圖書館採訪組主任俞小明、國立台中圖書館視聽教育課課長賴忠勤與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共同針對「library2.0」時代,圖書館、出版社與數位出版業者的新合作模式進行討論。

  當web2.0的技術與觀念在融入圖書館特性後,所延伸出的library2.0精神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無論處於何時、何地、用何方法,圖書館都能將資訊、娛樂與知識傳送到讀者手中。其中,不僅強調讀者參與的重要性,也道出圖書館員與讀者間因深受科技導向朝雙向、社交互動的影響,能享受沉浸於使用資訊的愉悅,因而引發每一位讀者難忘的圖書館使用經驗。

Library2.0時代圖書館與出版社的化零為整

  在傳統library1.0的階段中,書本彷彿只是商品被大量購買、收集、分類和儲存於圖書館中,對讀者來說,圖書館就像是一個大型的資源提供基地,單純地提供商品等待被借閱。不過,到了library2.0的階段,書本不再是商品而是產品,圖書館開始將資源數位化分享至全球,圖書館不只提供可下載的電子書、全球性可取用的目錄和開放式的資料供查詢,還進一步成為與讀者互動的交流平台。

  美國重量級部落格專家Michael Stephens曾表示:「library2.0的原則就是試圖打破圖書館服務的障礙,包含時間與空間。」在全球圖書館發展library2.0的潮流下,國立台中圖書館也躬逢其盛,正著手進行遷建計畫並朝建置國家級數位公共圖書館為目標。然而,因應數位圖書館的發展,出版社與數位出版業者應如何與圖書館攜手合作?

  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國內電子書的類別多元,數量卻不多。」這對數位圖書館的館藏充實無疑是最大的障礙。探究之下發現,或許與出版社觀念上的溝通,或是正視數位出版業者發展電子書的利基問題,對於台灣電子書出版市場量的提升會有些許助益。

  「出版電子書恐怕會影響紙本書籍的銷量。」是國內出版業者最大的擔心。全台灣共7千多家出版社、年出版量共計3~4萬冊,在紙本出版市場內就廝殺得一片火紅,要是電子書再加入出版市場的戰局,難得有機會獲取的微薄利益是否就更小了?多數出版社視電子書為瓜分紙本書市場的洪水猛獸,因此遲遲未開始電子書的發展。

  而相信「紙本書籍與電子書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數位出版業者,雖在市場尚未成熟就投入數位出版的領域,可是面臨製作電子書龐大的經費開銷,電子書銷售的數量始終無法明顯提升。因而,造成出版社進退兩難的困境。

  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張雪梅認為:「要充實數位圖書館的館藏或是提升台灣電子書的出版市場,政府的支持是必須的。」她指出,圖書館採購國內紙本書與電子書售價比為1:5,而國外卻是1:1∕3,兩者為何有將近15倍的落差?在數量無法突破的階段下,國內電子書只能有多少力、盡多少力來發展。

版權又建起另一道無形的牆

賴課長指出,「數位圖書館將是知識體驗的場所。」  然而,當出版社有發展電子書的概念與經費還是不夠的,因為「網路雖打破圖書館實體的牆,可是著作權卻又建立起另一道無形的牆。」國中圖視聽教育課課長賴忠勤指出。從國內電子書出版市場的發展來看,從出版社擔心影響紙本銷售、有心投入者也因難以取得著作權與製作成本太高而不堪負荷、最後只好轉嫁到購買者身上或自行吸收……,如此惡性循環,實有賴政府扮演火車頭的角色,無論是法令的介入或是經費的補助,以帶動出版業的數位化。

  當國中圖遷建計畫朝國家級數位公共圖書館已逐步執行,面對要扮演好的角色卻又備受挑戰的情況下,賴忠勤課長說明目前的作法為「恢復市場機制與促進出版繁榮。」國中圖96年度計畫以2千萬經費購置1萬種以上電子書,所以就先開出2萬本書單公開招標,其折扣率或倍率再經由得標的業者與出版社洽談。而另一促進出版電子書繁榮的策略,國中圖計畫提供平台,從網路電子商務便利性促進未來業界電子書的銷售量,從科技的便利性促進未來的銷售量,也就是「不想等待預約電子書的讀者,還可透過打折的優惠,直接購得原只想借閱的電子書。……」在電子書數量還有待提升下,透過資訊網路技術的連結,其實圖書館與出版業者的共生共榮,需要的是多一點想像與用心。

  雖然國內在電子書的發展起步稍晚、腳步也不太穩健,可是卻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功能的轉換,調整為最能滿足讀者的服務。從影音分享平台看見的Future library畫面直竄心底,未來有一天我們將能徜徉在圖書館的音樂類區塊,舒適地坐在沙發、隨著現場演奏的悠揚音符跳動,擁抱音樂的美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