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小太陽圖書館 注入閱讀的力量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三九五二工作室

由小發財車改裝的小太陽行動書車,穿梭在鹽埔鄉的各個角落。  十年前,在國中任教的林素梅老師,看著這個安靜地佇立在屏東大武山山腳下的鹽埔鄉,他有感於這個美麗的地方卻因為教育落後、資源不足、人口外流而缺少了活力與競爭力,而父母親總是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的課後活動。因此標下唯一的會款25萬,作為創辦基金,租了一棟小房子、搬出家中的藏書,成立了由社區孩子命名的「小太陽圖書館」,因為他深信「閱讀可以帶來改變的力量」。

  就是這樣的堅持,感動了許多人,也吸引到藝文界的注意,將這個傳播書香種子的溫馨故事拍攝成紀錄短片,收錄在由行政院文建會策劃與製作的《新台風》系列文化短片第三輯,希望透過影像的感動力,呈現出許多默默為台灣延續文化生命力、推廣在地人文風土精神的人。

最感人的故事

  《新台風》系列短片這次發行第三輯,有別於以往特寫「單一文化工作者」的製作模式,這回是記錄一群自發守護台灣文化精神的人,他們以創新的元素,呈顯出文化的新風采;以堅定的信心,落實他們對文化建設的期待。故事的主角不是聲名遠播的文化藝術家,也不是眾望所歸的領導者,而是珍惜台灣、對在地文化具有高度自信,並且致力深植文化種子的一群人。他們是生活在我們周遭及台灣各角落的常民百姓,有些以獨立音樂創作或創意市集展現台灣的生命力、有些賦予老房子新生命讓更多旅人體驗台灣的常民文化、有以行動圖書車為台灣孩子帶來改變的希望……等,這些看似平凡的人,卻發揮出不平凡的能量。

阿嬤帶著孫子一起來看書。  今年的10部短片,內容有屏東鹽埔鄉推廣兒童閱讀、高雄美濃的閱讀文學地景、西螺活化老鄉鎮、獨立樂團、保存台南老房子與常民文化、埔里製紙手工藝、修復北埔「姜氏家廟」、重塑郁永河採磺的歷史軌跡、中寮災區植物染工藝開創產業契機、創意市集等,由余欣暉、江偉華、吳佳明、黃元成、魏千婉等5位導演以風格獨特、豐富多元的影像,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美感。影片製作人鄧淑真表示:「這5個導演的表現方式都截然不同,其中拍攝屏東小太陽圖書館的吳佳明導演,是以寫實紀錄的拍片手法來呈現出最原汁原味的在地情感,因此特別自然,這部短片也是10部中最讓我感動的。」

小小發財車裝載著希望

  拍攝團隊自從去年7月就開始籌畫拍攝這部短片,在長達3個月的貼身紀錄下,呈現出一群人在經費不足的窘況中,卻始終熱情不減,默默為孩子做事的真誠活力。小太陽圖書館更在2年多前,推出行動圖書館,由鄉民義工協助把小發財改裝成圖書車,每週日下午,志工媽媽就載著一堆書和自製的故事道具,到村落廟口開始說故事。小太陽志工媽媽表示:「我們希望將閱讀風氣掃進各社區每一角落,出沒在街頭巷尾,小發財裡面除了書本,還藏著故事媽媽、導護人員以及冰涼的茶,黃昏的週末及週日的早晨,在某一條巷弄底或紅瓦厝的前院裡,和孩子共享一段美好的假日時光,那真是鹽埔最美的風景。」

新台風文化短片的拍攝團隊溫暖紀錄小太陽圖書館的故事。  鄧淑真回想起那時,跟著行動圖書館到各個小村落時,看見許多隔代教養的小孩子,牽著帶著斗笠、打著赤腳的阿公,一同來到這裡聽故事的情景。這才體會到林素梅老師說的:「鄉下孩子資源少,摸書的機會也少,但是拉一個就是一個希望,我們可以漸漸改變大家的習慣。」而這群志工媽媽為了吸引孩子來看書,除了說故事,還要會變魔術,使出渾身解數,以逗趣、新奇的把戲,鼓勵孩子拿起書本,從成立至今,至少已有上百個志工媽媽輪流協助,林老師表示:「看到志工的投入,就會知道小太陽的力量有多大。」

  這群志工媽媽看似平凡,實有不凡的能量,彷彿春風暖陽,把閱讀的力量帶到偏僻角落,也讓大家感受到文化生根所帶來的喜悅和希望。鄧淑真最後也表示:「若是大家有受到這部短片的感動,目前小太陽圖書館還是十分需要各界的關懷與協助,希望大家可以踴躍捐書給他們,讓小太陽的書香光芒能夠永遠持續照耀著鹽埔的孩子們。」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