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鐵軌,靜靜與對面雜草叢生的瑞三煤礦相望,有點淒涼,也有點無奈;越過鐵軌,拾階而上,身旁早已傾圮的炭礦廢墟中,還殘留著繁華褪去後的一絲氣息。就像所有於日治時期因發展礦業與林業而建造的鐵道,北迴宜蘭線不僅見證早期曾盛極一時的產業,更散發出獨特的鐵道韻味。
日治時期,台灣北部有一句俗諺,「一錢鑽九孔」,是指坐火車從瑞芳到雙溪,只花日幣一元坐火車,卻會鑽過九個山洞之多,隱喻宜蘭線鐵路的艱險。另外,宜蘭民謠「丟丟銅」是這麼唱的: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孔(隧道)內,磅孔(隧道)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也唱出宜蘭線隧道又多又長的深刻描述。
侯硐車站 訴說礦業興衰
跳脫一般車站動線規劃的侯硐車站,是值得花時間欣賞的車站,鄰近周遭也是個適合待上一陣子的小鎮。當火車緩緩抵達侯硐車站,要出站的旅客必須走下樓,才得以接近這靜謐的城鎮,跨站式的建築,跳脫一般車站動線的設計,饒富趣味。
在侯硐車站進出的多是當地的居民,所以當站前的三兩隻小狗看見陌生身影而大聲吠叫,只要表現出並非有意干擾生活的善意,牠們就像多數居民一樣,還是會很歡迎。到訪位於車站旁、已停產廢棄的「瑞三煤礦」,仍可見留下的斑駁銹爛礦場機車、運煤台車,昔日風光一時的煤鄉小鎮,至今選擇靜靜地訴說著台灣礦業開採的興衰史。
長虹般跨越在基隆河上的拱橋,加上鄰近幾處礦坑的遺跡,駐足期間,別忘了用心與用影像去記下山中小鎮的淳樸樣貌。喀擦!按下快門那一瞬間,一張張宛如時空交疊的影像,也豐富了出遊的深度。
三貂嶺車站 飽覽山城之美
離開侯硐,火車沿著基隆河河谷前進,窗外溪谷深峻、溪水潺潺,緊接著又到另一個小站—三貂嶺車站。特別的是,此站沒有大門可以出站,只能沿著鐵道步行出去,或是穿越溪谷至對岸。
三貂嶺的地名由來並非當地產貂,而是早在1965年西班牙戰船在台灣東北角的海面上往陸地上看,驚覺山勢與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南端的聖地牙哥(Santiago)很相似,而加以命名。後來當地人便取名為三貂角,慢慢地就演變成今日的三貂嶺。
在三貂嶺車站下車,沿著鐵道往三貂嶺隧道方向前行,往左邊一望,可以看見一個懸在半山腰,已用紅磚封閉的三爪子隧道口,題著「至誠動天地」五個字。當我們愉快坐著火車旅行時,瞥見記載著當年施工不易的字句,在動容之餘,更需用心珍惜。
身為宜蘭線與平溪線交會重要地位的三貂嶺車站,四周卻杳無人跡,除了站員之外,剩下的只有偶會遇見的五分寮古道登山客,人口外流的景況極為明顯。也因此地人為加諸於環境的干擾少,而能盡享河畔清風的暢快,再往山邊走去,同行中有人忍不住讚嘆,「這真似日本合掌村的美景呀!」而台灣這處山城之美,還等著被發掘哪。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新興旅遊點
當火車在北迴宜蘭線上,朝頭城與礁溪路段緩緩前進,蘭陽平原的青山綠野相映之美,得以盡收眼底。北迴宜蘭線,是日治時期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命脈,沿著鐵道一覽繁華落盡的礦業遺跡外,過去為林木集散地的羅東也不能錯過。
穿梭於過去運送木材的鐵軌上,以不同角度與功成身退的蒸氣老火車頭對望,羅東森林鐵道的興衰史鮮活地於眼前上演。日治時期,為發展太平山的伐木作業將森林鐵道延伸至羅東,直到太平山限制伐木,這處昔日的林木集散地盛況不再。
近年,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將此地規劃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占地約13公頃的園區,有貯木池、環湖木棧道、原生植物復育地、蒸氣火車頭展示區,很適合一家大小共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