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鄉土情懷─《綿綿鄉情》讀後感

文:鐘友聯(南門國中教務主任)

著 者:梁坤明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一日

  時代的巨輪,真的是轉動得太快了,由於資訊流通迅速,縮短了城鄉的差距,族群間的特色,也慢慢消失了,總而言之,是變動太迅速了。

  整個生活步調、習慣、生活方式、工作環境、使用工具、日常用品等等,都有很大的變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所見所聞,短短幾十年而已,現在已經不復見了。

  能夠被群體接受的文化,自然形成強勢文化,無法被大眾接受的,變成弱勢文化,逐漸被淘汰,最後變成骨董,被少數人珍藏著。

  複雜的被簡單的取代,成本高的被成本低的取代,這似乎是個定律。手工的製品,逐漸被機器製本取代了,民間很多東西,在這個定律衝擊下,逐漸消失了。

  民俗在變,民間用具在變,人們使用的語言也在變。

  讀了梁坤明著作的《綿綿鄉情》,這本紀錄老臺灣市井人間的一些情事,引起我許多回憶。書中所敘述的一些民間趣事,都是我小時候見過的,現在回到鄉下,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可見社會變遷太快了。

  三輪車跑得快的童謠,也許還會唱,可是人力三輪車,在臺灣已經看不到了,全部被計程車取代了。

  「牽豬哥」這個鏡頭,在小時候是見過的,從徒步趕豬哥,進步到用三輪車載豬哥,後來也不見了,鄉間養「豬母」需要配種,大概已經沒有了,農家自己養豬的人,越來越少,由大規模的養豬場取代了,乳豬由專業的種豬場繁殖,配種科技化,自然也就再也看不到「牽豬哥」這樣的鏡頭了。

  生活方式改變了,生活用具也變了,語言也在變。很多小時候使用的用具,有它的名稱,因為長久不使用,現在也想不起它原來的稱呼了。再過幾年,可能消失得更快,現在慢慢想,或許可以想出來,等到下一代,他們完全沒看過、沒聽過,更沒說過,鄉土語言就完全消失了。

  本書的一個特色,是使用鄉土語言寫作。用什麼樣的鄉土語言,才能正確的完整生動地表達,是有討論的空間。本書著者是以國字寫作,以國字直譯成臺語發音,來表達臺語語音所要傳達的東西,因此,字表達的意義,和音所要表達的意義,是不相干的。比方說「錯甘蔗」,這個「錯」字,以臺語發音有「測」的音,是「砍」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表達方式,跟我一樣,有同樣的生活體驗,同樣的母語基礎的人,或許可以了解。沒有這樣背景和基礎的人,讀起來是很辛苦的,或許根本就讀不下去。

  河洛語系,原來每個語音,都有對應的文字,但是偏向古語,研究的人不多,我認為應用鄉土語言做敘述的時候,如果能應用正確的文字表達,加上語音之詮釋,可能更傳神,而且對於母語、鄉土語言的推廣和保存,會更有價值,否則,年代一久,恐怕費很多時間來考據,也很難弄得很清楚,盼望有更多的人,來討論這個問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