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1+1>2—創意的生成

文:作家事—陳栢青

  「我的寫作並不成功」,男人住在拖車裡,有一整個家要養。那是1973 年,還沒入冬,他感覺到的是生命的寒意,他在高中當老師,開轉換器有問題的老車,家裡沒錢裝電話,太太在甜甜圈店打工,現實入不敷出,成為作家的夢比存摺裡數字容易消耗。

 

  男人為了撐起家,當任教的高中放暑假,他就到洗衣廠工作。在烘乾機高速運轉隆隆聲中……
 

  男人莫名構思起一個故事的開頭,如果一個高中女生在學校浴室裡,經歷她人生第一次初潮,隨著水流是身體漫出的血,當高校女生高聲尖叫,其他女孩開始捉弄她……
 

  隨著故事開展,男人跟著想起,很多年前他在雜誌上讀過一篇文章,提到種種超自然現象,就有講到青春期的年輕人可以用念力移動物品……
 

  「等等,如果我把青春期的野蠻行為加上超自然現象,可不可能誕生一個故事呢?」
 

  砰,視線被洗衣機湧出泡沫淹沒的男人還不知道,他將寫出改變他人生,也名列美國通俗文壇的作品。
 

  那本書叫做《魔女嘉莉》。出版後隨即成為全美暢銷小說。並幾度改編為電影。熱度超過半世紀不褪。
 

書名:《魔女嘉莉》

《魔女嘉莉》

作 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譯 者:吳妍儀

出版社:皇冠

日 期:2013年11月



 

書名:《史蒂芬‧ 金談寫作》《史蒂芬‧ 金談寫作》

作 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譯 者:石美倫

出版社:商周出版

日 期:2006年2月

  男人叫做史蒂芬金。由這本書開始,他終於踏上作家之路。
 

  很多年後,已經被稱作「恐怖小說之王」的史蒂芬金在《史蒂芬‧ 金談寫作》一書中告訴讀者什麼是「靈感」。他以為靈感不會突然就出現,也沒有所謂「故事製造中心」或「暢銷作家的埋骨之島」,「好故事的靈感都是信手拉來的。兩個原先沒有關連的概念突然凌空而降,當他們結合在一起,天地間忽然有了新鮮事。」
 

  不只是史蒂芬金這樣說,霍華德‧ 蘇伯所著《電影的魔力》中也把「創意」稱為「異態混搭」:「把之前較少組合在一起也不被認為適合在一起的元素組合起來就叫做『異態混搭』,它會產生新的、有用的、的事物。」原來,1 + 1>2,檸檬尬冬瓜,尬出新滋味,正是毫不相干,所以最有關。而這就是創意的誕生之時。
 

書名:《電影的魔力》

《電影的魔力》

作 者:霍華.蘇伯(Howard Suber)

譯 者:游宜樺

出版社:早安財經

日 期:2012年1月

理論+小說= 說服——鳥原隆志《80% 的工作其實不用做》、久賀谷亮《最高休息法》

 

  無論時間管理、生活建議、溝通說話、人際關係經營或是職場生存,這些書相較於文學而言,我們把它歸類為「實用」的、「工具」的。但真的實用嗎?
 

  長久以來,我熱衷閱讀時間管理的書籍,甚至比讀文學作品還認真。回頭審視我的經驗,忽然發現,與其說,我是在尋找真正「實用」的方法,不如說,我是在尋找「說服我」的方法。其實,這些生活實用的書本中提到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時間表、工作排程、自我檢測、分解法……但問題在於作者如何呈現他的思想,並且用恰適的口吻說服我?
 

  所以這類實用類書籍的演化到了後來,不是在該領域技術上征服讀者(因為能講的,同領域所有書都講完了),必然會變成「說服讀者」的演講比賽。
 

  鳥原隆志的《80% 的工作其實不用做》、久賀谷亮的《最高休息法》是很好的例子。
 

  鳥原隆志書中的核心思想是「把事情分成『覺得要做』和『必須要作』。你必須捨棄『覺得要做』的事情,把心思擺在『必須要作』的事情」,而久賀谷亮書中要告訴讀者的是「正念」與「冥想」,標榜能控制呼吸和心流,便能獲得更好的休息,也就能打造更好的大腦。你看我10幾個字就能把兩本書的主旨講完,而兩本書中的概念也可以在其他書中發現,那這兩本書要如何從眾多同類型書本中突圍而出呢?
 

書名:《80%的工作其實不用做》

《80%的工作其實不用做》

作 者:鳥原隆志

譯 者:林潔珏

出版社:光現出版

日 期:2018年3月


 

書名:《最高休息法》《最高休息法》

作 者:久賀谷亮

譯 者:陳亦苓

出版社:悅知文化

日 期:2017年12月

  他們不約而同採用寫小說的方式,鳥原隆志讓有管理高手之稱的女上司來到有經營危機的單位裡,由他解決問題,並決定要把哪個職員裁掉。「到底要裁掉誰呢?」這懸疑貫穿整本書,而久賀谷亮筆下則描述耶魯大學研究腦科學的日本女孩跑去貝果店打工,不但拯救了貝果店的業績,也改變自己人生。他們都選擇了以「小說」來說服讀者,讓理論成了故事,塑造人物,當讀者將自己帶入裡頭角色時,跟著會思索他們面臨的情境,從而想像「如果是我該怎麼辦?」文學書與工具書、小說與實用在這裡作了加法演算,由此誕生全新的「說服」技術。
 

書名:《閃電男孩的輝煌年代》

《閃電男孩的輝煌年代》

作 者:比爾‧ 布萊森(Bill Bryson)

譯 者:林靜華

出版社:皇冠

日 期:2011年1月

現在+未來= 過去——比爾.布萊森《閃電男孩的輝煌年代》

  「懷舊」永遠是一種最流行的時尚。我們每幾年就懷舊一次,便利商店不缺小時候的零嘴,新歌手翻唱經典老歌,爸爸的油頭、媽媽的飛機墨鏡又重新翻出來當行頭。「懷舊」那牽動的,不只是「記憶」本身,而是一種「現在的創造」。
 

  我發現,懷舊的時間修辭並不是順序法,他的算式是:現在+未來= 過去。不然你看看比爾‧布萊森的《閃電男孩的輝煌年代》吧,小說做了很好的示範,他運作了一整套「懷舊」修辭。首先,他把一切對比起來,今日與從前、新與舊、繁華與凋敝、在與不在、富足與貧困,而再令這些對比交叉,諸如「今日與昔往」重疊「富足與貧困」,小說家問,何以昔往之貧困卻讓人覺得很富足,今日之富有卻讓人始終難饜足?而且覺得未來會越來越糟?當「不滿現在」+「對未來感到困惑」的同時,「美好的過去」就誕生了,人們會把對「美好」的想望由「未來會實現」移往「過去」—你瞧,「美好」曾經存在,只是已經消失了。這種「過去的未來式」正是「懷舊」誕生的片刻,它最具有創造力的部分正在於「它不曾創造」這樣的幻覺,彷彿一切美好都是我們曾經擁有,只是終究失去。
 

書名:《出版禁止》

《出版禁止》

作 者:長江俊和

譯 者:劉愛夌

出版社:皇冠

日 期:2016年4月

仿寫實+形式= ??——長江俊和《出版禁止》

  「這裡有一份稿子原本要刊登在雜誌上,卻因為某些原因,被出版社撤下了。那是為什麼呢?」長江俊和的《出版禁止》將形式與紀實寫作運用到極點,初始是記者追蹤手記,描述自己如何追索這篇消失的稿件。第二部分由記者的編輯接力,描述記者發生什麼,然後又有總結一切的第三部分……讀者還以為自己轉到了新聞臺,其實是盛竹如加配音的玫瑰瞳鈴眼。以為是看忠實紀錄片,看到最後卻發現是好萊塢電影臺,原來這本書該擺在懸疑恐怖類。
 

  像這樣的創意,舉電影當例子你就知道了,上個世紀《厄夜叢林》開啟這風潮,這世紀我們有《鬼入鏡》等,他們把自己包裝成紀錄片,說是真實影像,相較於一般電影畫面精緻且敘述「有頭有尾有中腰」,這類影像則刻意以粗糙與克難的畫面營造出真實感,你會因為晃動的鏡頭、強調奔跑和時間不連續而以為「這是真的」、「是紀錄片」,而一切的驚嚇就建築在「真實忽然冒出的超現實」上。
 

  就這方面而言,書寫少了影像,但因此多了更多曖昧空間,長江俊和便在《出版禁止》將這一切曖昧逼至極限,正因為是個人手記,主觀視角下很自然省略很多事情,有所隱瞞的第一人稱敘述製造了敘述的空隙,於是每每在揭露真相之際造成翻盤。並且你會想回頭看第二次,「真的是這樣嘛?」
 

  這類小說難得的地方在於,「沒辦法預先告訴你」,那成為一種推薦的悖論,如果我告訴你這本書「包含一個敘述詭計」,那基本上你就知道了。所以這類小說難得,只能相遇,卻不能刻意。寫出來未必是精品,卻是你閱讀體驗上的珍品。
 

書名:《生命的測量》《生命的測量》

作 者:朱利安‧ 拔恩斯(Julian Barnes)

譯 者:顏湘如

出版社:麥田

日 期:2018年3月

(感性+理性)+(科學+ 文學)+(抒情+ 辯證)= 愛——朱利安.拔恩斯《生命的測量》

  一開始你不知道如何去歸納朱利安‧ 拔恩斯《生命的測量》的文類,這本書從19 世紀還沒占領的天空的熱氣球開始寫,他們按著章節依次升空,在不同的高度下體限為不同文體,所以,這本書該算散文,還是小說?是論述?還是手記?
 

  但最後你會發現, 這是一本悼亡書寫,一切其實是獻給小說家拔恩斯死去的妻子Pat Kavanagh。熱氣球在19 世紀出現,常常摔下來,「衝擊力道之大,使得熱氣球上的人雙腿沒入花床深及膝蓋,體內臟器碎裂,迸散於地。」這份具體的傷害報告書同時成了拔恩斯痛失摯愛的比喻。
 

  拔恩斯把傷心作了最高難度的呈現,「將兩樣從未結合過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世界就此改變。當下或許無人發現,但無所謂。世界終究是改變了。」這是在《生命的測量》開頭第一段,也成了全書核心主旨,他不去講自己和妻子怎樣浪漫相遇、過了愛的一生然後自己失去她,不寫他如何痛苦、失眠、困惑或者哀號痛哭,反而使用各種體例,讓小說中各引述內容彼此支援,各自獨立,又互有相關。乍看起來像是雜物箱,但其實就是我們的當代。
 

  這就是《生命的測量》厲害之處,看拔恩斯如何結合毫不相關的兩者,以及,透過不相關之物的結合,去辯證,去思索,在這最理性的交叉質詢和辯駁中,誕生出極端抒情的思念來。這應該是腦子的事,但拔恩斯卻從中逼出了心。原來「將兩樣從未結合過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不只會誕生靈感與創意,而是世界上所有的相逢,其實都因為愛。
 

======================

本期導讀作者:陳栢青

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陳栢青,1983 年夏天生。臺中豐原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作品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九歌兩百萬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並被《聯合文學》選為「40 歲以下華文文學最受期待的20位小說家」之一。2011 年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並出版散文集《大人先生》。



導讀團隊

導讀團隊簡介:

作家事,2016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是一檔帶狀文學直播節目,每週日晚間9點線上說書。


 

======================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