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書 名:匆忙的文學
作 者:邱立本
出版社:印刻文學
出版日:2008年7月

耿詩婷∕文

  在進媒體圈以後,時常感到莫名的焦慮,有個前輩曾經如此安慰我:「稿子總是會在最後一刻,也就是那條死線(deadline)來臨前生出來。」身為《亞洲周刊》的總編輯邱立本,一定更能體會這種焦慮感,他稱之為「興奮感」,而在這種激情底下產生的文章,他稱之為「匆忙的文學」。

  18年來以新聞文字為業的邱立本,今年才第一次出版自己的書,收錄了他從2005年初至2008年上半年在《亞洲周刊》刊登的封面筆記,以及他散見於其他報刊雜誌的專欄文章,他認為「也就是在一種瘋狂的、歇斯底里的狀態中,文字才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爆發力。」他用這樣爆發力的文字來探討許多兩岸三地的文化現象,從金庸到蛋白質女孩,從鄧麗君到高行健,從旅行到革命等。

  一開始讀來有種記者教戰守則之感,卻又同時點出許多新聞媒體業的矛盾與趣味之處,他形容「沒有其他行業比記者更具有煥發生命的興奮感,這是沒有地圖的旅行,在生命的湍流中穿梭前進。」他推崇美國《時代》之父亨利.盧斯的新聞理念:新聞文學化,就銳意要在文字上發展一種言簡意賅、深具文學感染力的文體,他要求新聞文字精煉而意境深遠,修詞鑄字千錘百煉,甚至創造新詞,同時也要追求真善美,這在被民眾稱之為「群魔亂舞」的台灣媒體中,似乎更感覺到某種不可不認同卻也難以實現的壓力。

  由於邱立本在《亞洲周刊》的首要工作,是解決作為全球中文雜誌面臨的語文問題,即各地中文因為方言習慣、用字遣詞、文化歷史背景等因素造成交流溝通障礙甚至誤會,書中的「文字輸出」單元,解釋許多兩岸文字用法差異,十分有趣。

  現在全球正燃燒著一股中國熱,透過作者明快的文章鋪陳,與他曾在兩岸三地工作的經驗連結,可以很快速讓讀者知道我們與中國、香港的異同跟轉變,或許因為匆忙之中的文學少了修飾,卻緊抓著問題的核心,吸收起來似乎也感覺到一股速度感,像是一碗不燙舌的粥。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