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卓越典範館 打造服務特色亮點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被教育部表彰為書香卓越典範館的臺南許石音樂圖書館與高雄文學館,透過機動性的翻轉,呈現典範的核心價值。


高雄文學館一樓大廳天花板意涵著「文學」輕如鴻羽、重如雲雨以潤天下的微妙。  臺南許石音樂圖書館與高雄文學館分別獲得2014 與2016 年度教育部書香卓越典範計畫補助,今年初相繼以新姿亮相。


  因為典範館補助的加持,再加上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這兩座藝文氣味濃厚的圖書館被灌注了巨大能量,因而有了超乎預期的完美結果。
 

老記憶、新文化 許石音樂圖書館

  臺南市許石音樂圖書館的前身是「育樂堂」,隸屬南市圖總館,從1975 年啟用,早期巨星到臺南開唱,或是知名舞蹈、戲劇演出幾乎都在育樂堂進行。隨著文化展演場所越來越多、設備越來越專業,育樂堂因為老舊逐漸被閒置,10 年前一度面臨拆除或進行整體評估的命運。


許石音樂圖書館一樓提供圖書閱覽、影片欣賞及音樂聆聽服務,另外還連串了一個形式自由的黑盒子劇場空間。  後來,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洪玉貞提出將育樂堂改造為音樂圖書館的想法,並向教育部申請書香卓越典範計畫補助,讓臺南舊府城最早的藝文展演場所有了重新活化的契機。


  這棟占地1,073.30 平方公尺的三樓建築,單是空調改造就至少得花費500~600 萬。當時的市長和文化局長十分看重閱讀教育,在確定獲得書香卓越典範計畫補助時,地方政府決定再為此案投入5,300 萬經費,期望讓這座與臺南人感情深厚的老育樂堂能脫胎換骨。

  

許石音樂圖書館以互動性高、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展示內容。
  原先的改造計畫,是希望這棟建築除了館藏音樂相關的書籍與資料,也能成為一個支持在地學子音樂創作、培育舞蹈和戲劇的場域。因此,當經費就位後,育樂堂改造工程在2015 年進行招標,最後由歌聲具聲樂家水準的蔡宜璋建築師以出色的提案拿到臺南市立圖書館育樂堂整建工程規劃設計案。


  2016 年是音樂家許石(1919 ~ 1980,臺南人)從日返臺創作臺灣音樂的70 週年,他的家屬決定將大師手稿、唱片及樂器等收藏捐贈給市政府。


  許石一生致力於採集、復振和創作臺灣音樂,〈南都之夜〉、〈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夜半路燈〉……,這些膾炙人口的歌全是出自許石之手。


  文化局意外獲得這批珍貴的文物,正巧音樂圖書館也在整建中,經過多番討論,最後決議將這批收藏品展示於音樂圖書館。


許石音樂圖書館一樓圖書閱覽空間陳列各種音樂曲風的專業圖書。  許石是傳統歌謠的代表,原先音樂圖書館的定位是要年輕化,這樣衝突的類別要怎樣融合在這座館內?這對設計者無疑是個大考驗。


  為了納入許石手稿與相關捐物,整棟建築重新做了配置,以樓層劃分不同功能;地下室是青年學子的音樂和舞蹈練習場。一樓提供圖書閱覽、影片欣賞及音樂聆聽服務,另外還連串了一個形式自由的黑盒子劇場空間。三樓是小型電影院。二樓規劃為數位音樂欣賞區與許石常設展。許石常設展部分最後採用互動性高且生動有趣的展示方式,消弭了原先擔心的老少定位衝突。


  如今,這棟建築門口除了掛上「許石音樂圖書館」招牌,也保留了「育樂堂」三個舊字。不清楚歷史的外來客或許不明就裡,但對臺南人而言,這應該最棒的交融。


閱讀新風貌 高雄文學館

  相較於許石音樂圖書館,高雄文學館改造過程的忐忑也不遑多讓。


  高雄文學館是一棟屋齡超過一甲子的二層樓建築,位居腹地廣大、綠意盎然的高雄中央公園內,2009 年市政府特別將周邊環境營造成文學公園;設置了文學步道、文學廣場以及文學作品展示燈箱,加上葉石濤紀念區相互呼應,在地理環境優勢下,高雄文學館成了城市生活裡最值得回眸的人文風景,因而被列為全國十大非去不可的圖書館。


許石音樂圖書館上下樓的階梯轉角可以歇腳閱讀。  文學館除了書庫及期刊區外,也規劃了高雄文學專區以及高雄作家資料專區,用以展覽作家照片與創作文物,並結合了網路,將作家資料數位化典藏。


  原設置於二樓的高雄作家資料專櫃笨重又占據空間,原本改造的規劃,是要將二樓闢設為「文學會客室」、「文學沙龍」,打破文學靜態形式,原作家資料專區移到一樓,相關手稿文物改入藏於書櫃,以輕巧設計美化主題、輔以數位科技的展示方式,提供民眾利用手機、平板查詢瀏覽。

  

  為了強化美好氛圍,擅長視覺與空間設計的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尹立做出了空間翻轉的提議;把一樓空間全部釋放出來,營造成既溫馨又具藝術風情的開放性場域,讓讀者一進到圖書館就能浸染於美好的文學沙龍氣息之中。在這裡,可以進行座談,可以交流,可以互動,也可以找到梳洗心靈的角落。至於文學性藏書則全移至二樓,好讓讀者能闃靜無擾地優游在群書之中。原本具體陳設的高雄作家作品與手稿資料,改以定期換展取代永占性的常設展。


  經過調整的空間,大大翻轉了我們對圖書館的印象。


  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潘政儀非常鍾情國立臺灣文學館保留原建物風華又充滿創意的內部空間規劃。高雄文學館同樣擁有古典之美,是棟中西合併的建築,對稱式的方型結構,加上左右兩側弧形樓梯與挑高開窗,老建築的精神濃郁。


高雄文學館原本陳設的高雄作家作品與手稿資料,改以定期換展取代永占性的常設展。  如今,重新改造的高雄文學館確實和國立臺灣文學館一般跳出了傳統框架,成功地將古典與新貌相乘得分。


  除了閱讀空間重新規劃,高雄文學館也以文學結合藝術的概念邀請藝術家在文學館一樓大廳設置兩件藝術作品。其中一件是擅用大自然材料為元素進行創作的游文富作品《羽與雨》。


  40 萬支鴨羽毛包覆整個文學館一樓大廳天花板,搭配光纖,像夏天午後最常出現的厚重積雨雲,意涵著「文學」輕如鴻羽、重如雲雨以潤天下的微妙。
 

機動性翻轉 彰顯典範的價值

  高雄文學館與許石音樂圖書館都被教育部表揚為書香卓越典範館,我們從改建過程中看見這兩個館顛覆舊思維的精神。它們透過機動性的翻轉,彰顯了成為典範的核心價值!


讀者進到高雄文學館,浸染於美好的文學沙龍氣息之中,也可以各自找到梳洗心靈的角落。  今年3 月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印度建築師Balkrishna Doshi 這麼說:「我相信建築和生命一樣不斷演變。在生活中,人們會依據情況不斷進行改變和調整,作為一個建築的踐行者,關於生活與行為、人和土地,我都在不斷的學習。我們身處一個群居的社會,我們喜歡交往、住在一起、四處遷徙,同時也有點無序,因此,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需要能夠適應各種變化。……」


  這樣的感言,道出了建築師的宿命,也代表著圖書館的應變精神。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