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委開講-藝術造街在府城 海安路新裝亮相

文:林慧珍、邱奕嵩

第一期作品--牆的記性-劉國滄與打開聯合工作室,牆的背後就是藏曬圖酒吧。(文建會提供)  在行政院文建會與台南市政府攜手合作下,台灣第一座的「街道美術館」在海安路誕生。7月15日晚上,台南的海安路燈火輝煌,熱熱鬧鬧迎接這條街上的新成員-「神龍回來了」。「神龍回來了」是「海安街道美術館」造街藝術第三期作品,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繁殖場花費一個月合力完成。此次工作團隊包括建築繁殖場領航員呂理煌,以及來自繁殖場第四、五、六、七代的藝術家。開幕隔天16日舉行「市影」:海安街道美術館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以海安街道美術館的經營發展進行討論。

公民美學在街頭

  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上任以來即積極倡導「公民美學運動」,台南海安路藝術造街運動,以打造「街道美術館」為訴求,即是期望打破傳統美術館的概念,將海安路上「現成」的藝術作品作為凝聚社區共同體的媒介,建構台灣第一座虛擬的街道美術館及民眾的生活美術館。

  陳主委指出,在台南市政府和文建會等機關各方面的鼎力協助與推動下,有效結合了藝術與社區,營造出當今與眾不同的「海安街道美術館」榮景,呈現出多姿多采的「市影(SEE-IN)」風貌。這種以「現成物(ready-made)」概念來刺激民眾觀賞藝術的形式,挑戰傳統美術館殿堂的「高貴」藝術,以全國首創的「另類美術館」模式呈現,說是撿來的美術館、創造出來的街道景觀也不為過。

  陳主委強調,「海安街道美術館」這種以街道場域作為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建構公民美學的生活環境,將各式各樣的藝術形態在街道的兩旁一一展露,並冀圖將這種特色行銷於國內、外的作法,可說是一種創舉,將來也可作為其他縣市或地區,甚至於國際上的良好示範。

左一,密蘇里大學亞洲語言暨文學中心主任Joseph R. AIIEN教授,左二,武藏野藝術大學講師。嘉藤笑子女士。左三,漢城大學教師文貞姬女士。右一,獨立策展人,Mary Jane Jacob女士。  當天的開幕儀式由文建會主秘林正儀、台南市長許添財共同主持啟動儀式。林正儀致詞表示,近年來由於「公共藝術」、「藝術造街」的概念擴及各縣市,街道的藝術景觀也就跟隨著在各地方蓬勃發展起來,目前最顯著、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海安街道美術館」一系列藝術設施與活動的啟動,使得台南古都不再只是古蹟多,又增加一項領先全台灣,足以傲人的好地方。

館區300公尺長

  夾在民生、民族路中間的海安路二段,這一段約300公尺長的道路前後歷經三次造街計畫,由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邀集藝術家,以及當地居民一起繁殖經營這一段原本荒廢的戶外空間。

  海安路經歷三期造街活動,藝術家創作建立於當地原有街道地形風貌之上。作品主要分布兩旁道路牆面上。在這裡常常可見人群四處拍照留念,逐漸成為相當受歡迎的台南市觀光景點之一。位在藝術牆其中的藍曬圖pub,現在也是許多藝術家、學者、年輕人聚集的據點,藍曬圖老闆杜昭賢更是「台南市廿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計畫主持人,對藝術造街一路走來的歷程如數家珍。

重新思索居民與環境互動

照片  「人類的活動模式才是決定空間性質的主要因子。」這是建築繁殖場團隊對於這次創作「神龍回來了」所秉持的概念。有了旁觀者的加入,產生活動,這才是一件公共空間藝術作品產生生命的開始。繁殖場延續在威尼斯雙年展所提出的概念,提出2005年繁殖計劃B:非間帶-開放實境。在海安路第三期造街計畫完成「神龍回來了」。「神龍回來了」本是一座松木木造天橋,以龍的蜿蜒身體命名,結構包括平台與空中橋樑。靠在平台上人們可以看星星,吹晚風;站立於橋上則是看見城市的新視野,看看海安路這個街道以及兩旁身處的街景與人群。造型特殊的出入口則翻新一般日常生活中空間的不變感受。
 
  如創作者所希望,這座橋打破以往隨處可見的空橋與街道之間貧乏的垂直關係。曲曲折折的融合當地環境視野角度,遊走在上面就像同時看見海安路街道近景與遠景。行人因此獲得對於身處空間的探索與參與的機會。於是乎行走變成是街道的一段豐富旅程。這樣一來,創作者一方面達到將民眾帶入藝術作品本身的目的,一方面也達到重新連結居民與所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