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風氣與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兩性人格發展仍有諸多規範或歧視。社會上的性別分工與刻板印象仍然嚴重,或多或少體現在校園、家庭或職場。除了政府或學校,圖書館也推行性別平等教育,舉辦相關閱讀講座,協助孩童從小建立男女平等的觀念,跳脫「男主外、女主內」的窠臼。

家中的家務事,都是誰在做呢?辦公室裡是否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呢?看到爸爸背著嬰兒出現在超市,你是不是會認為「真是好男人!」卻對女性帶著孩子出現在公園與育兒場合感到稀鬆平常?男孩跌倒哭泣時,是否會被斥責「男孩子不能哭」,而女孩喜歡玩賽車、機器人,會不會被提點:「要溫柔一點」?這些全是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臺灣在1997年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時至今日,推動性別教育已超過25年,你我身邊依舊存在著孩子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無法依據自己的特質適性發展的情形。近年,圖書館以孩子最愛的「聽故事」作為切入點,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5項「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相呼應,向孩童宣導性別平等的觀念與教育資訊。
透過繪本將正確性平觀念植入孩子腦海
「繪本是非常好的工具,能與孩子們討論那些我們擔心、但不知道如何開口討論的議題。」苗栗市立圖書館(以下簡稱苗栗市圖)館長湯美丹說,透過繪本,可以在孩子心中植入永續的種子。苗栗市圖從2021年開始,與鄰近的幼稚園、國小合作,帶領孩子們閱讀探討兒童性侵害的繪本《蝴蝶朵朵》,討論如何設定自己與他人的身體界線。2023年,苗栗市圖與家庭教育中心合作舉辦性別教育成長列車,與民眾分享多元性別教育、多元型態家庭、數位性別暴力及性騷擾相關內容。
其中,湯美丹印象深刻的是,配合10月份「國際女孩日」講座活動,原本設定參加者以成年人居多,沒想到許多國小女同學也反應熱烈,顯示出現代女孩更注重自己的身體自主權。網際網路讓數位性暴力發生在無形之間,她舉例,有一次探討數位性暴力,提到有些人會發送裸照來騷擾他人,一位跟家長一起參加講座的高中女生說:「我同學就有收到!」旁邊的家長才意識到,原來數位性暴力與自己的距離竟然這麼接近。
另一個從孩童開始種下的性平種子則是「家事分工」。在臺灣,婚姻與家務成為女性平等職涯的阻礙。聯合國婦女署調查,全球女性承擔了75%無償的家務工作,為了破除現狀,圖書館開始積極提倡家務平等分工。
花蓮市立圖書館(以下簡稱花蓮市圖)館長陳怡琳說,3年前曾設計舉辦「家事共好」活動,邀請孩子以計分遊戲的方式了解家事分工狀態,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家庭,無論是否為雙薪家庭,母親都是承擔家事的「得分王」;接著,再透過繪本《朱家故事》讓孩子理解,原來,當媽媽面對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人們,也可能會罷工離家出走喔!最後,再以分組競賽方式,帶領孩子練習摺衣服、晾衣服、收納洗碗等家事練習,從孩子的觀念開始扭轉家庭裡的性別框架。
性平不是女生的事!而是尊重多元聲音
傳統童話故事總以「王子與公主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作為結局,其實,性別刻板印象也是亟待被打破的舊思維。陳怡琳說,花蓮在2023年7月舉辦的性別平等親子共讀活動,利用《紙袋公主》故事帶領大小讀者突破刻板印象,故事裡的公主可不是柔弱且等待救援的角色,反而憑靠自己的機智打敗反派角色火龍、救出即將結婚的王子,當她發現王子其實一點也不高興,更勇於做出退婚的選擇。
「性別平等不僅關心女性權益,更尊重多元文化與背景。」湯美丹也提到了《紙袋公主》,她說,市面上有許多以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為主題的繪本,公主可以勇敢自救、男孩也可以穿裙子、打毛線。她會搭配講座活動策劃主題書展,除了參加講座的民眾得以延伸閱讀、借閱回家討論分享,也能讓錯過活動的民眾有機會思考相關議題,讓整體活動效益可更為發酵。
花蓮市圖性平講師任美華分享教學現場,她說,孩子對於性平議題的接受度很高,反而經常看到家長跟小女孩說:「裙子短於膝蓋會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中」,或是斥責小男孩喜歡玩扮家家酒與娃娃屋的遊戲,甚至也有家長認為不應推動多元性別議題。她多半利用大自然動物、昆蟲等習性來委婉傳達觀念,比如繪本《一家三口》就是講述兩隻雄性的南極企鵝,撫養了一隻沒有血緣關係的小企鵝的故事,希望大人與小孩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大自然中極其正常的多元兩性關係。

印尼講師用皮影戲帶領孩子打開國際之窗
然而,並非每個國家都賦予人民生而平等的權利,甚至充斥對女性有害的習俗、禁止女性參政,需透過人權鬥士不斷爭取才能享有平等與自由。透過閱讀,也可讓孩子探知其他國家爭取性別平等的艱辛歷程。
花蓮市圖於2023年7月舉辦「性別平等」的親子共讀活動,邀請資深的印尼籍講師,帶領孩子演出印尼傳統皮影戲,從有趣的遊戲進入繪本故事,理解世界各國女性如何爭取自由。陳怡琳說,活動中介紹《馬拉拉的魔法鉛筆》,講述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h Yusafzay)在恐怖分子威脅下依然替少女爭取受教權,再向孩子介紹印尼女性平權運動始祖卡蒂妮克服萬難設立印尼第一所女子學校的故事。
由於性平推廣活動相當受到歡迎,苗栗市圖預計在2024年與勵馨基金會合作推出新課程,花蓮市圖則會針對青春期身心變化進行推動,比如製作布衛生棉、青少年感情處理等專題講座。
挑選符合永續精神藏書 潛移默化注入永續DNA
陳怡琳與湯美丹都提到,在政府積極推動下,目前有許多新書會特別標示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關聯性,確實利於家長與教師快速選擇教材與讀物,不過,作為藏書豐富的公共組織,圖書館在舉辦親子互動、繪本導讀、手作活動時,未必會強調活動與永續的關聯性,而是希望廣泛選擇符合永續精神的藏書,讓讀者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奠定觀念。例如,作為農業大縣,苗栗市圖也長期耕耘食農教育,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關注生態發展,符合SDGs中環境教育的指標。
「孩子的世界很小,我們鼓勵家長用閱讀來理解永續精神、打開孩子的世界大門,將永續落實在生活之中。」陳怡琳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永續不僅是個口號,也是全人類對於幸福生活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