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中興堂變身 引領一場人文運動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鄭懿瀛

位於台中市的中興堂,是民國六○年代的台灣現代主義代表性的建築物,深具歷史意義。序曲

  五月,台中市一個夏日晴朗的午後,歷時兩年又三個月,花費一億兩千八百多萬元整修的中興堂,又再重出江湖。這一次,它野心勃勃,企圖掙脫地方型小演藝廳的格局,變身為全國性專業藝文活動的基地。它想要引領一場人文思考的運動,凝聚台灣中部日漸散逸的藝術深情。

歷史

  中興堂為地下一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於民國六十一年五月落成啟用,占地六百五十五坪,總樓板面積約一千九百五十坪,整修前擁有一千三百八十個觀眾席位。當年,中興堂可說是台灣第一個落實在公眾聚會場所的現代主義建築代表。歷經了三十餘年舞台上下,來往著許多夢想與記憶,並且見證成長、收藏歷史意義。

中興堂嶄新、美麗而舒適的觀眾席,可為觀賞藝術活動加分。  例如,雲門舞集的第一支作品「薪傳」來到中興堂演出,團員的感覺彷彿是到了一處國外表演劇場,設備新穎、水準國際,遠非陳舊的台北市中山堂可比;第二年,「吳鳳」又來,一座巨大的原住民圖騰緩緩地從中興堂的舞台下升上來時,團員再次折服於這種全國獨一無二的舞台效果,直呼「magic effect」。

  在另一個歷史的面向,中興堂也是中部地區各藝文團體,以及各大專院校和高中職校成果展、畢業公演的基地,長期扮演藝文園地播種者的角色。當然,中興堂也是當年台灣省政府在台中市的集會場所,所以,許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在這裡舉行的慶祝活動,像是「省垣各界慶祝雙十國慶」、「省垣各界慶祝青年節」等年輕青澀的歲月。

始末

中興堂的入口大廳,明亮且具現代感,讓人產生美好的第一印象。  但也因為歲月,人與物俱會老去。經歷三十年的風華,中興堂終因建築物不符合消防及公共安全相關法規的規定,加以設備陳舊不堪使用,遂於民國九十三年起休館,進行大幅度的整建改善工程。為此,國立台中圖書館還慎重其事地邀請專家學者如姚仁喜、許博允、徐亞英、林克華、漢寶德、劉昭惠等人,分別從行政管理、表演藝術、劇場經營等角度提供各項專業意見,據以擬訂「中興堂整建計畫」。

  當時,有人主張既然台中市急需一座現代化的劇場,不如趁此機會將中興堂拆除,另覓土地進行全新的興建計畫;不過,建築學者漢寶德卻力主中興堂是民國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經典建築,值得保留下來作為一個歷史性的記憶。於是,中興堂得以倖存,改以重新整修的方式,挹注新的生命活力。

  整修過程中,由於中興堂為三十年的老舊建築物,現場拆卸開挖後,發現舊有結構年久腐朽、舞台上方承接預力樑的柱頭龜裂,基於安全起見,整建期間曾暫停施工,進行相關結構檢測、增設大型支撐鋼架及變更設計等應變措施,以致工期稍有拖延,終於在歷時兩年又三個月後正式完工,如鳳凰浴火。

成果

整修過後的中興堂,內部空間更加寬敞、更加現代化,將繼續扮演中部藝文推手的重要角色。  整建後的中興堂,舞台鏡框最大開口寬度十四公尺、高度七點五公尺,舞台表演區最大深度十公尺。劇場內設置舞台燈光、音響、舞台監視、吊具、反射板系統等設備,適合音樂、集會或小型戲劇及舞蹈等不同演出類型的表演。

  整修後中興堂一樓觀眾席共有七百九十二個座位,樓上則有四百四十八個座位,合計一千兩百四十席,另有輪椅專用席。而位於地下一樓,設有大型化妝室一間、中型化妝室一間、小型化妝室兩間,共可容納四十名演員;二樓左側舞台設置一間貴賓化妝室,可供兩名貴賓使用。至於右側舞台設置軌道布簾,則可供演員在演出中進行服裝快換使用。

再出發

  五月十九日下午,重新啟用記者會在中興堂大廳舉行,與會者包括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坤良、東海大學音樂系主任陳思照和乙太設計顧問公司總監林克華等人。

  邱坤良強調,未來的中興堂將以舉辦表演藝術為主,即日起開始接受外界的申請使用,但需由評議委員會審議把關,以維持其演出的水準。另外,邱坤良並期盼中興堂的重新啟用代表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並藉由為中興堂重新命名的思考活動,賦予其更深更廣的文化意涵。

夜晚的中興堂外,還有七彩噴水池的水舞表演,與舞台內的藝術表演相互輝映。  邱主委的藍圖是:中興堂將不再只是國立台中圖書館的一個附屬場所而已,它將和手工藝研究中心、國立美術館甚至以後的台中歌劇院等組成中部文化藝術園區,營造凝聚認同的藝文空間,創造出深厚的歷史意義。與會者都期望,位於台中市雙十路與精武路口的這處表演空間,能夠開創多元層疊的功能價值,為這日漸功利淺薄的社會,澆灌一些文化的源頭活水。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