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彰化市吳姵樺住在市區公寓,沒有顯赫的背景,是台灣社會最常見到的傳統小康家庭,吳姵樺負責小孩的教育問題,是兼任母職小孩的伴讀,運用文化中心的圖書資源,教育家裡的獨子陳宥宏,剛升小三的陳宥宏在讀書記錄表上,已經讀超過一千三百冊的課外書籍。
讀書不是有錢人的天下,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知識,走訪吳姵樺家庭,傳統公寓住著吳姵樺夫妻與獨子陳宥宏,簡單樸素的布置,最顯眼的是家裡小孩房間,有一面牆的書籍,是吳姵樺與陳宥宏的書香天地。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吳姵樺是傳統家管,從事房地產工作,如果有建案推出,吳姵樺就較忙碌,平時則擔任小孩伴讀,負責子女的教育工作。吳姵樺說︰她非常喜歡看書,平時即有閱讀的習慣,孩子陳宥宏三歲多,就開始拿讀本講故事給小孩聽。
讀書是一種習慣,許多家長忙於工作,往往忽略小孩的讀書,吳姵樺說︰讀書並不是看小孩是否有上幼稚園、是否有正常上課,讀書是要看小孩子的學習態度,也就是讀書的態度,是否成為一種習慣,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因此陳宥宏小時候,吳姵樺就陪小孩讀書直到現在。
吳姵樺與陳宥宏最常去的是文化中心,兒童閱覽室是陳宥宏最喜歡的地點,經常在兒童閱覽室待上整個下午,不管是小孩子自己挑書讀,或吳姵樺講故事給他聽,兒童閱覽室的書香天地,豐富的藏書就是孩子的閱讀天堂。
運用社會資源,圖書館的書籍是免費且大量藏書,不需要花錢買書擁有;書籍知識是公眾共同擁有,吳姵樺為小孩挑書籍,也為自己選好書,同樣享有閱讀的樂趣與知識的饗宴。吳姵樺為了要陳宥宏保有閱讀的習慣,禁止小孩打電玩;甚至家裡不裝有線電視,避免小孩沈迷電視、電玩的聲色娛樂。



一袋一袋借回家
陳宥宏說,他很喜歡到文化中心看書,因為那裡的書很多,可以看很久,他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帶他到文化中心借書、看書,他最喜歡兒童閱覽室後方,有處獨立的百科全書典藏區,但是百科全書是工具書不可外借,所以他只能待在裡面翻看。由於喜歡看自然科學書籍,陳宥宏有套兒童科學園地小牛頓叢書。
吳姵樺喜歡運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經常一袋一袋的借閱書籍,家裡的書籍也會送給文化中心,吳姵樺說︰公共圖書館的書籍有時會破舊、缺頁,她很不喜歡看到書籍不完整,也相信借書人不願看到缺頁破損的書籍,於是吳姵樺利用兒子在閱覽室讀書時,就會主動幫助修護破損書籍。
只要有興趣就借閱
吳姵樺主動向文化中心借膠帶與剪刀,只要看到不完整的書籍便主動修復,甚至將破損的書籍借回,自己在家裡修復書籍。吳姵樺說︰公共圖書館的書籍是社會的公共財,有不少孩童尚不知珍惜,她覺得應該向孩童宣導愛書、惜書的習慣,好書要讓大家都看得到,不要在書本上塗鴉或毀損書籍。
家長都負責孩童的教育問題,父母對書籍的態度會影響學童,她覺得看書與借書都是一種學習態度,也是讓小孩可以直接感受的「身教」。吳姵樺說︰她記錄陳宥宏所看的書籍,至今已超過1300多本,從小時候的讀本、繪本,到現在包括國外文學簡本、漫畫本等,只要小孩有興趣願意看,她都借閱。
目前,吳姵樺只借閱小孩子看得懂的書,不管是國內外的讀本都是如此,她說︰孩童正處在直接吸收的階段,要讓他看懂是最重要的,以後他要選擇更深奧的書籍,屆時再由他自己去選擇;因為小孩子很直接,看不懂就沒有興趣,陳宥宏看完書,吳姵樺總是詢問是否看得懂。
剛升小三的陳宥宏,就讀彰化民生國小,吳姵樺說,學校會要求家長記錄小孩閱讀課外書籍,有份「小博士課外書閱讀記錄表」,孩童將閱讀的課外讀物填寫在表格,再由家長簽名記錄,吳姵樺很贊同學校的作法,也認為除了學校的課程外,更該鼓勵小孩閱讀課外讀本。
吳姵樺並沒有硬性規定,小孩每天要讀多少書,不過,晚餐及休息過後,吳姵樺會主動與陳宥宏一起讀書,此是從小就培養他閱讀的習慣,閱讀習慣與態度的養成,吳姵樺認為是最重要的,也是她享受親情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之一。
喜歡讀書、愛上閱讀,吳姵樺運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享受親子的書香天地,更重要的是,吳姵樺說︰文化中心就像是大書庫,提供各種分類的書籍,找書借書都很方便;現在她不用再花錢買書,同樣可以享受到書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