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當一個社會的政治局面日趨穩定,經濟上開始逐漸衣食無缺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就會轉向精神層次,於是藝術、文化開始成為主流議題。但事實上,美術、藝術的發展在社會進步蛻變的過程中,一直是無聲的存在著,隨著時代變遷與民風開放的腳步,真實地體現這塊土地改變的蛛絲馬,而台灣美術的發展正反射出台灣社會多元化的進展。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有了第一個屬於台灣美術的家──國立台灣美術館,長久以來以研究、蒐集、展示台灣美術為主軸,在歷經數年的整建工程,終於在七月份重新開館。為了更凸顯自身的特色,使成為一個國家性象徵的藝術發展指標殿堂,以台灣美術史為架構,推出一系列的「台灣美術丹露」主題展。「丹露」喻有菁華之意,恰好與國美館的經營宗旨相呼應,也充分展露了這展覽的藝術價值與精神本質。除了研究、展覽之外,國美館為了讓大眾了解「台灣美術丹露」主題展的內涵與相關研究成果,編印了一套《台灣美術丹露叢書》,記錄這些展覽背後辛苦策劃的心路歷程,目的在於讓讀者無論是觀展或研習都能有更深層的體認。
內容分為三個方向,「台灣美術總覽」單元中,收錄十篇國內專家學者的專文論述,包括〈台灣美術丹露〉、〈在水一方──1945以前的台灣水墨畫〉、〈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域特色〉、〈戰後台灣藝術的發展〉、〈時代的藝術稜鏡──台灣當代藝術〉、〈翰墨春秋──台灣早期書法的演變〉、〈版「話」台灣〉、〈聚焦台灣──唯美與寫實〉、〈陶藝‧台灣‧當代〉、〈風采再現──美術資產修復〉;「美術重要記事」單元,條列了這系列常設展與主題展的重要年度記事;「常設、主題展規劃理念及座談會紀錄」單元中,詳細記錄許多重要美術相關會議的討論精要。
總體來說,《台灣美術丹露》就像是一部台灣美術發展史,沒有艱深難懂的專業術語,更無極端的個人批判性字眼,而是以中肯的態度,傳達對過去的回顧省思,對未來的耕耘期待,希望藉由這類的美術專書,能強化大眾對台灣美術價值與成就的認同,並在生活藝術的表現上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