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音樂地景】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

文:蔡濟民 照片提供: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

桃園乳姑山茶園空拍景色(攝影/蔡濟民)

 一日風很輕,受吹拂的書香雅溢開來,尋著芬芳信步而去,是一座偌大又充滿綠意的建築—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以下簡稱龍潭圖書館)。等待著的是分館的翁全妤主任,年輕有朝氣的她不僅親切,也如數家珍地細述該館從無到有的打造過程。

 

 南桃園重要客庄龍潭,是清代客家人沿著大嵙崁溪(今大漢溪)及霄裡溪到龍潭開墾的老城區,以龍潭大池的潭水也分了支流灌溉著廣闊的稻田與茶園,使其成為桃園市境內著名的茶區,知名茶飲品牌也長期與龍潭的茶廠合作。2018年末,新建的龍潭圖書館正式開幕,成了桃園最大的「圖書音樂館」,除了為綠建築空間設計,採光明亮以外,戶外生態綠地與鄧雨賢音樂館更融合地方特色與市民生活。

 

走進地方
茶文化與客家音樂的雋永詩篇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

 有別於傳統圖書館僅提供借閱的基本服務,龍潭圖書館兼具音樂、視聽、閱讀、學習、展覽、景觀等功能。此外,連結在地音樂故事,更是一大特色。客家茶文化與音樂圖書館關係更是密不可分,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甚至將「茶」融入音樂、戲曲之中,形成獨有的口頭文學和庶民娛樂。而龍潭最知名的音樂人當然就非鄧雨賢莫屬,諸如〈雨夜花〉、〈四季紅〉、〈月夜愁〉及〈望春風〉,更是合成「四月望雨」,跨越日治及民國,優美的曲調傳唱百年,也因此鄧雨賢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及「臺灣民謠之父」。
 

 音樂與文學在龍潭也是點點星火,〈望春風〉一曲曾被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改編為小說《望春風》,講述鄧雨賢的一生,2018年龍潭圖書館則以一館一特色的目標,成立「鄧雨賢臺灣音樂紀念館」,主要以龍潭音樂家鄧雨賢的基調作為特色,擴大談論臺灣的音樂發展史。且輔以數位多媒體的方式,成為全臺首創音樂故事展場:以數位互動方式導覽音樂故事結合AR、QRCODE,讓參觀的民眾能夠藉此以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認識鄧雨賢的故事及臺灣音樂發展,使民眾透過音樂播放聽見時光流轉,時光也能聽見民眾對於聲音的渴望,將某個時空切片凝結,彰顯龍潭人文薈萃的文化底蘊。

 

健全服務整合
圖書館成為一座具有活力的「閱讀公園」

2樓兒童閱覽室

 翁主任提及過去舊館因鄰近早市的公有市場,使用群體上多見甫買完菜的在地居民,但缺乏公眾建築的舒適腹地與整體規劃,考量提供市民舒適的藝文使用空間,故搬遷至新設的龍潭綜合行政園區。如今所見於前年正式啟用之龍潭圖書館則突破以往印象,結合知識、藝文、生態,塑造成融合四季音樂地景的圖書館,規劃上保留大片綠意,加以場館舒適、設備新穎,且強調以友善空間作為設計主軸的理念下,成為一座閱讀公園;又對於外來訪客而言,該館更像是一處觀光勝地,不僅成為得天獨厚的休憩區,也成為了龍潭最具代表性的在地文化資訊站(I-station)。
 

 且為加深加廣在地左鄰右舍民眾以圖書館為活動、學習、娛樂的複合式生活中心,過去一年中曾舉辦4檔大型的展覽,透過專業跨國際的大型策展,讓民眾認識到圖書館不只是藏書的地方,更是可以提供當代藝術的不同展演,從而認識專業的策展藝術。比如為慶祝龍潭分館週年所策劃的「文藝收冬∞藝術跨界」活動,以及跨界文藝小型嘉年華會等,包括手作美食、創意小市集、共融式互動表演藝術、植物染裝置藝術、黑膠專家陳明章分享講座、Phi劇團表演、戶外黑膠音樂饗宴等,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展現豐沛文化底蘊。

 

地方人文策展
創造館員與跨族群讀者互動

音樂館3樓-經典流行

 「不要忽略人的重要性。」—翁主任強調。
 

 龍潭圖書館開館以來努力與地方社團連結,也串起了國小故事志工們的協力,共同來提升龍潭的閱讀環境。此外,積極與鄰近的獨立書屋做合作,如被譽為全臺最美書店的「晴耕雨讀小書院」與龍潭圖書館彼此之間透過故事講座、工作坊互相拉抬,成為地方佳話。舊館延續至今的咕咕咕說故事團隊,由在地學校媽媽志工組成,熱心公益、重視閱讀教育,許多志工們需要犧牲個人時間備課,仍定期舉辦說故事活動,用愛心培養孩童閱讀興趣。
 

 新館開幕後,圖書館組織有許多改變,以往為於市場周遭,讀者以家庭主婦或親子為主,現則更注重不同族群的需求。如與龍潭主婦聯盟合作的親子閱讀活動;還有新手媽媽所組成,給予幼童的「為愛朗讀趣」團隊,更是自主規劃,將英語陪讀的能力帶進圖書館,甚至自備音箱及環境音樂,讓圖書館成為放鬆心靈的學習場域。館員會在讀者借、還書的時間,與讀者聊天互動,同時招募志工,許多自主性的活動也因此開始發芽,包括親子、年輕族群與銀髮族及遊客,皆量身打造相關活動。
 

龍潭圖書館官方IG

 以「人文策展」為主要推動項目的龍潭圖書館,每一年都需要結合音樂特色館藏舉辦有關策展活動,為了符合年輕人的社群使用習慣,開設instagram帳號發布活動照片,受到新世代喜愛。策展主題年年皆有新意,除了黑膠唱片展,今年將民俗復古的歌仔戲懷舊物件展出,了解戲臺後的人生。暑假期間,也將推出青銀共創的「蝕憶,奶奶的回憶迷宮」特展,以罹患阿滋海默症的患者腦內的景象為藍本,透過音樂治療的概念,延展出故事性的互動,強化音樂在每一種人類文化中扮演的基本角色,也真正關心到「人」的重要性。
 

 「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而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這段文字來自龍潭的國寶級文學大師鍾肇政的成名作《魯冰花》(1960),而相信民眾正期許著龍潭圖書館就如魯冰花一般,能使龍潭的學子能得到豐沛的養分,孕育更多的藝文能量。

 

 

 

專家通信
|文化資產˙地方團隊˙公家部門|
引動地方魅力的創生三部曲

 

⑥策展廊帶

 

插畫 近年地方創生成為一門顯學,政府部門也大力推動一連串的政策扶植,筆者作為位於龍潭的菱潭街興創基地執行長,長期與地方的公部門合作,思考如何透過在地故事、文學、景觀等,成為地方創生的有效途徑,面對著地方創生議題也與在地夥伴一直有著許多期待。

 

在地文化資產的重視與歷史軌跡

 然而,如需作為一處主打以文化作為地方創生途徑的場域,則往往需結合在地文化資產,才能激發整體文化產業經濟的可能,尤其以龍潭而言,過去長期以來缺乏文化資產保存意識,原本曾經古色古香、可與大溪老街媲美的老城區都因都市化的發展或道路拓寬而成為一座座的鋼筋水泥樓房,文化的厚度無法透過硬體的保存而彰顯,也難以帶動以老城文化作為訴求的地方創生,這的確是一門需要思考的課題。
 

 龍潭的地方創生案例中,是以長期社區營造累積、文化資產逐步重視及商圈熱烈響應,彼此交融結合的成果。再者,面對硬體的不足,反而讓我們重新思考國寶級臺灣文學大師鍾肇政的文學所可能帶動的契機。2012年起,桃園縣政府(後升格為桃園市政府)投入歷史建築的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群及鄰近的龍潭武德殿的歷史調查研究計畫,共構成一座名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的文學館所,並於2019年開館。

 

活化圖書館與地方的街區生態鏈

 筆者在參與共構的過程中觀察鍾肇政的文學作品來自於其生活故事——居住一輩子的龍潭。反而將都市化前的龍潭地景保存於文學之中,極具推展文學走讀的潛力,也成為了龍潭地方創生的契機,也呼應了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所倡議的「博物館應打破圍籬」的理念,建構出與周邊社區結合的一座生態鏈。再者,也有感於龍潭以「文學故鄉」打造走讀的理念也需地方民間組織與公部門產生協作體系,因此進駐於廢棄13年的舊第一市場美食街,活化成「菱潭街興創基地」。透過特色市集辦理、燈光藝術裝置、老城故事訪調及鍾肇政文學地景走讀軟硬體建置,吸引許多優秀青年族群共同營運,成為了與鄰近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串接的新廊帶。
 

 在地方創生的觀點上,龍潭圖書館新址距老城區較遠,但兼具閱讀、展覽、景觀、休憩等功能,再加以停車方便,臨龍潭交流道,外來客群易達性及回流度高,已成為地方亮點;且兩年營運下來透過各式展演活動及閱讀工作坊,已逐漸積累社區能量。再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菱潭街興創基地及鄰近的晴耕雨讀小書院的理念圍繞在文學人才培育及促進龍潭的文藝觀光,因此如龍潭圖書館能透過藝術特展及曬書市集將文學走讀串接於前述空間,乃具備一日文旅的可能,促進消費,也讓青年族群得以相信並投入文藝產業發展。
 

 再者,圖書館具備多功能空間的同時,也可發揮其承載知識的特點去思考地方創生的發展,例如技藝、飲食、衣物、建築等,皆是能與地方生活做強連結的類項,如能舉辦相關類型特展,並搭配培育課程,連結地方產業,進而成為地方學的累積。如此來,新世代的群體在耳濡目染的培育下就有機會在未來開花結果。最後,筆者也建議,現下龍潭圖書館也可考慮釋出閒置空間,讓藝術家、文學家或青創產業能有機會進駐,鼓勵運用圖書館的資源進行創作、產品、特展的產出,再回頭鏈結文旅,使得一系列的文化經濟能正循環的被引動,也才能回應龍潭圖書館與地方創生結合的期待。

 

蔡濟民

蔡濟民

畢業於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現任菱潭街興創基地執行長、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長年參與龍潭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發展推動及地方創生實踐,關心文史、文學、藝術、文資、景觀與文化經濟的走讀漫遊結合。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