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專業圖書館─藝術專業圖書館 不可或缺的藝想空間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有聲視聽資料是兩廰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強項  圖書館是為了每個人而存在,可以按照不同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協助;而專業圖書館則是針對某些相關領域有興趣、想做研究的人而存在。因此,藝術專業圖書館皆須借重擁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共同充實館藏,然而,藝術專業圖書館的發展,也與所處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本文將逐一介紹以藝術與人文學館藏豐富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資料齊全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以及逐年收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資料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圖書館」。深入其中也才發現,「專業圖書館」並不如想像中艱澀、難以靠近,專業人士或許能悠遊其間、滿載而歸,但非專業人士也或許會因窺見其豐富又有趣的部分,而流連忘返呢!

北藝大圖書館 活絡館藏有一套

  「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本人文精神,培育藝術創作、展演及學術研究人才,並以求創造藝術發展的新契機。」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創校宗旨,而校內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也是依此主軸為延續。北藝大圖書館內的特色是「只按學科,不按語文」,所以,中、西文的藝術與人文館藏,皆穿插排列於書架上,以供參閱。

  雖然圖書館位於北藝大校園內,不過,館方為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透過館際合作來提供跨校際的資訊服務,包括:台大、政大、陽明大學、台藝大、輔大、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等多所圖書資料單位,提供雙方讀者館際互借的服務。目前除服務師生外,也開放各界閱覽。

  根據館內出入管理統計,常有師範大學、東吳大學、文化大學、台南藝術大學……等師生遠道而至北藝大圖書館借閱書籍,「因為校內圖書諮詢委員會的運作機制健全。」館長溫秋菊推測。北藝大的圖書諮詢委員會成員為校內各學院、各系所的教授,主要任務為依據採購比例、依循多元的圖書資訊管道來推薦採購書單。

北藝大圖書館編目只按學科,不按語文。  溫館長認為:「圖書館不能只孤立於館內做事,尤其是專業圖書館更須與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多所互動,以發展館藏的深度與廣度。」雖然館內有許多經典、珍罕,或徵集不易、或價格昂貴的書刊,如:鎮館之寶《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借重老師人脈引進日本考古研究鉅作《雲岡石窟》、獲2003年德國萊比錫世界圖書設計評獎金獎,堪稱世界上最美的圖書《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如不能加以推廣運用,就是有失圖書館的職責。

  因此,自從溫館長上任後,最想持續耕耘的則是,加強館藏的介紹,「掌握各專業老師推薦的書目,再請其針對推薦館藏,辦理相關的活動講座。」如此一來,不僅有助於活絡館藏,引進新進館藏的訊息也有助於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一臂之力。

  北藝大圖書館在校內專業老師與館內人員的努力下,以與國際同步為目標。且因藝術專業學科有別一般學科圖書館的採購方式,因此,北藝大圖書館將「華文藝術出版品的完整蒐藏」列為近程且務實的目標,而以採錄徵集的作業方式,尋求甚至買下私人珍罕的收藏,為圖書資源的「質」加分。

  強調「資訊是活的」的北藝大圖書館,有鑑於日本手機通訊深入各行各業的生活中,即便是上圖書館網站檢索館藏、預約及續借都很方便,因此,也擴展更親善的服務內容。每月15日發行的圖書館電子報,主動、迅速、直接傳送最新消息、合作館動態、熱門話題、主題報導、新編資料……等資訊給終端師生,使師生不必到圖書館,也能完全獲取圖書館動態。

  然而,當北藝大圖書館確立特藏的發展,在建置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核心圖書內容並配合實體與虛擬的設備發展時,對藝術專業的增進,的確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完整收集表演藝術資訊

北藝大圖書館為國內首要藝術專業典藏與研究的圖書資料重鎮。  位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地下一樓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是專業的表演藝術資訊中心。館內藏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自1987年成立以來,自製節目的海報、節目單、錄影帶及數位光碟,不過,受限於空間,目前館內只展示近五年的演出資料。如需參考早期的特藏資料,則需向櫃檯登記申請查閱微縮影捲或複印。

  「表演藝術圖書館」原隸屬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組,民國1991年10月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為獨立的圖書室,1992年12月20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暫行組織規程」生效,圖書室列入正式組織系統。1994年從原本的只對內服務,正式開放對外提供服務。2006年,更名為表演藝術圖書館,僅提供兩廳院之友(典藏卡、金緻卡會員)使用,而有興趣的民眾則可憑證件,享有最高上限10次臨時閱覽證入館使用的機會。

  館長于復華表示:「全國表演藝術活動有80%在台北,其中又有80%在兩廳院,因此館內收集的表演藝術資料相當豐富且齊全。」由於表演藝術圖書館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所屬單位,因此,與兩廳院的互動與搭配相當緊密。館方通常會依據下一年度表演節目的時程,規劃一年四檔的主題展,除了深化觀眾的表演資訊外,對於館藏的利用與活絡更是效果顯著。

  以今年度配合兩廳院節目、舉辦過的館藏主題展共有《邂逅威爾第》、《偶遇京劇大師》、《戀上柴可夫斯基》,以書面宣傳單列出推薦館藏,包括:圖書與視聽資料,還請藝評人撰文分享。另外,在表演藝術圖書館的網站上也可以觀看全文,與館藏推廣活動的列表。

  透過「表演藝術圖書館」的館藏推廣活動,不必擔心認識藝術大師無門,無論是上網站搜尋圖書或有聲資料館藏,或是參與由館內舉辦的影片欣賞或講座,都是親近表演藝術的方法。館內的30,000多片CD與3,000多片DVD也是館方配合兩廳院演出節目而購置的館藏,「除此之外,也會參考國外得獎的有聲資料進而購置。」于館長以視聽資料為館藏的主要發展。

  當館內圖書、有聲資料的建置已依循館藏發展機制穩定運作,于館長還想做的是「將20年來的節目錄影存檔並數位化,並廣泛收集歷年來國家交響樂團節目演出的劇本、服裝、燈光圖等文物……,以建置完整的節目資料庫。」這雖將是一項大工程,不過對於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來說,卻具有無可取代的珍貴性。

傳藝中心圖書館 不偏離主軸朝大眾靠攏

北藝大圖書館為國內首要藝術專業典藏與研究的圖書資料重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圖書館以蒐集、典藏、推廣傳統藝術研究的資訊為主要目標,並分年、分階段,朝具有傳統藝術特色的數位圖書館發展。館方蒐藏的重點以流傳於台灣的傳統戲劇、音樂、舞蹈、工藝、雜技及台灣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有關圖書、非書資料為主。另外,也以亞太地區及西語區國家之傳統藝術為輔,目前館藏圖書視聽資料計10,000餘冊,中文、大陸期刊共計170餘種。

  而平常不對外開放的「特殊資料室」,主要珍藏來自於1996年至2003年執行「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所得的資料。這些成果包括劇本、鑼鼓經、曲譜、照片、幻燈片、演出影帶、教學影像、訪談錄音、傳習日誌……等,資料類型涵蓋紙本、錄音帶、CD、MD、DAT、MP3、錄影帶、VCD、Digi、Betacam等,數量相當龐大,還有成立於1946年、最早開始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階段的劇團「拱樂社」所有劇本,目前皆集中保存於館內的特殊資料室。

  雖然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的傳統藝術研究保存的案件很多,也相對地充實館藏,但是圖書館主任吳定哲表示:「假日進館人潮多,利用專業館藏做研究的人卻很少。」為了不違背傳統藝術專業圖書館的本意,館方目前採取的折衷作法是朝「提升民眾利用可能性」與「建置主題知識網」加以推廣傳統藝術。

  位於傳藝中心園區內的圖書館,假日總是吸引大批遊客入館,起初「怎麼沒有哈利波特?……」許多讀者總是抱怨怎麼都不見一般公共圖書館的書籍,而讓館方時常得一一加以解釋、說明。最後,館方不得不與一般民眾的需求妥協,擔任書籍採購的廖健雄就想:「與其沒有人願意來,倒不如也採購讀者喜歡的書,說不定那天占館內絕大部分的傳統藝術書籍,也會漸漸地受到青睞。」

  民意的壓力,讓傳藝中心圖書館的發展從目的性很強,轉而為循序漸進的引導,林主任認為:「在環境中因地制宜,既能顧及公眾的便利性也能兼顧專業。」而建置主題知識網,則是他推廣傳統藝術的另一種形式。

  從傳藝中心網站點進的「主題知識網」網站,是圖書館運用主題地圖、知識分類技術,建構整合傳統藝術知識的管理平台,針對歌仔戲、布袋戲、南北管音樂、傳統工藝與傳統雜技建置五大主題的推廣傳統藝術平台。目前為測試版,估計今年底至明年初就會開放使用。

  「光是要從傳藝中心12,000多筆數位典藏資料、200多項研究計畫、300多件出版品與論文集中,分為五大主題再萃取出主題知識就已傷透腦筋。」林主任兼負起這項前不見古人的引導型計畫,看來有些吃力。可是,當他想到這項將館藏數位化且足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推廣計畫,藉此進駐各級學校進行傳統藝術的扎根工作也指日可待了。

蒐集二十多年來的演出節目資料,從架上斑駁的痕跡可看出其深具研究價值。完整的傳藝出版品也為特藏之一委託研究傳統民間藝術,未來將透過保存、數位化加以推廣。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