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在生命中尋找陽光—談《屋頂上的小孩》

文:陳秀枝(南投國中教師)

  奧黛莉‧克倫畢斯用真摯、平易的筆觸寫出一個家庭少了一個親密成員後,帶給一家人強烈的震撼,媽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及過度的自責,已無法顧及另外兩個比較大的孩子;第二個孩子也因過度震驚、過度悲傷而不再發出聲音說話。孩子的姨媽自然而然伸出援手,帶走、幫忙料理這兩個孩子。但因為姨媽不了解孩子、事事以自己的意見為是,安排這個、安排那個;不准做這、不准做那,讓孩子生活充滿苦悶,失去童年的歡樂,失去生命中的陽光。於是,兩個孩子不由自主爬上屋頂,看看遼闊的天空,看看豐富多變的雲霞,除了自由自在之外,還可以有接近已死的妹妹的感覺(屋頂離天堂比較近吧)。

  《屋頂上的小孩》寫的是令人心酸的故事,以一個家中的老大微拉(其實還是個小女孩)做主角,透過她的眼睛,展開這個令人鼻酸心痛的故事。微拉原本有個快樂美滿的家,在第二個妹妹降臨後,家中經濟壓力加大,又碰上經濟不景氣,爸爸先是失業,最後丟下她、妹妹和媽媽。三個孩子只好由媽媽一個人照料。在一次外出遊玩的日子,最小的妹妹(微拉一家人叫她寶寶)意外地發燒、死了。這青天霹靂,打得他們昏頭轉向—媽媽不停止地自責、微拉的小妹也驚嚇悲傷地失去聲音,派蒂姨媽才會來帶走微拉兩姊妹,也才讓兩個女孩陷於不自由的牢籠。

  《屋頂上的小孩》的情節,以現實和過去的時空交織而成。一開始是很精采的「爬上屋頂」,引起左鄰右舍的關切,讓派蒂姨媽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瞎編是「上去查看屋瓦」,由於這舉動,讓微拉看到形形色色的鄰居,幾乎都帶著異樣的眼光來看她和妹妹。也由為什麼爬上屋頂,帶出三個禮拜前姨媽帶她們來之後的遭遇,甚至更早時爸爸的離開、寶寶的死亡、媽媽的精神異常、小妹的失去說話意願……一件件一幕幕娓娓道來,讓我們看了一部感傷溫馨的電影。

  書中的人物,安排刻畫得相當細密:一個幽默、尊重孩子的姨丈,讓孩子感到溫馨和親近;相反的,一個主宰欲強、不懂孩子的姨媽,讓孩子好像被關在籠子一般,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一個積極駕馭一切的姊姊(派蒂),主張妹妹該如何做事、如何堅強;一個看似柔弱,事實上卻求獨立的妹妹,無法完全接受姊姊的建議。一個自由冒險、不拘禮俗的莉絲家庭,跟微拉姊妹自由自在地冒險玩耍;溫萊特家的世故、拘束,讓微拉姊妹無法共享玩趣。全書透過這樣巧妙地對比,讓書中人物更栩栩如生地站在我們眼前。

  近來,有關死亡主題的童書,不再成為禁忌,但多半是寫爺爺,較少描寫還未到老年(接近死亡)的親人,突然不告而別。後者的衝擊比前者更大,因為比較沒有心理準備,讓人措手不及、無法接受。《屋頂上的小孩》中寶寶突然死亡,就是如此突兀,讓親人無法接受、極度自責,於是出現一連串的心理癥狀—微拉媽媽拼命畫死掉的寶寶,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瑣事;微拉呢,也因自責,常常有奇特的夢境出現;小妹對死亡的恐懼和不理解,造成失去語言能力;派蒂姨媽,對這意外也是沒有心理準備,以至於她想幫忙照料微拉姊妹,但似乎適得其反。整本書用一個「爬上屋頂」的特殊舉動,帶出一個感傷、突兀的故事。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微拉媽媽對寶寶的死亡,從懷疑、害怕、自責到接受事實,其中有鄰居米莉適時伸出援手、姊姊派蒂的善意幫忙、微拉獨立照料小妹……等支援,讓微拉媽媽從孩子突然死亡的陰霾中慢慢站起來。讓我們深深感動,日子雖然「黑色」,雖然「陰雨」,還是要穿上雨衣,撐著度過,才能享受陽光普照的溫暖。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