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守護世界珍貴資產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為了守護臺灣文化,「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正力圖透過教育、園區展演與國際交流等途徑,讓臺灣原住民族固有文化得以傳承,並重建美麗臺灣最原始的特色和精神。

園區中的布農族家屋,石板屋頂展現最原始的建築技術。   美國社會學家戴蒙曾在國際學術界最重要的科學期刊中發表一篇學術理論,指稱「語言,是臺灣獻給世界的禮物」,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 公布的「瀕危語言列表」,臺灣原住民族語言卻已進入消失的瀕危階段。究竟,臺灣在幾世紀前獻給世界的禮物是否會消失於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年代?


  一種語言的消失,將讓我們被迫永久揮別一個美麗的文化。


  每一種語言,都是結構獨特的思想世界;它們以獨特的思維方式、詞彙、發音系統、語法……建構出獨特的世界,因此,要了解一個文化,「語 言」是最直接的利器,但是,在沒有書寫系統,加上人口分布雜散、民族融合、社會轉型等種種因素,臺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已處於瀕危階段,除了部落中少數年長的 人還在使用外,年輕的一代幾乎開不了口,會說上幾句基礎的用語已算是了不起的事。


  失去了語言,若再失去文化表徵的傳承,那麼,我們將徹底失去Formosa的根源!為了避免陷於這樣的浩劫,「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正展開全面性的規劃,力圖維護臺灣原住民族固有文化,重建美麗臺灣最原始的特色和精神。
 

 

保留文化 從語言開始

「娜麓灣劇場」表演噶瑪蘭族樂舞。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的前身是「山地文化村」,設立於民國65年,爾後,透過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進行整體規劃,69年重新訂名 為「臺灣山地文化園區」,到了75年,正式成立管理處,因而在83年修正名稱為「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至此,文化園區管理處仍隸屬於臺灣省政府民 政廳。到了87年,改隸為「臺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再度更名為「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後來,在「精省」政策下,文化園區管理局於91年改 隸為行政院原民會,再度更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至今。


  歷經多次的易名,園區的功能也從最初的觀光場域轉換為職掌複雜的業務,儘管文化園區管理局目前人員配置只有19個名額,甚至局長都還是兼任的身分,但卻還能夠運作龐大業務,這樣的成績,對所有工作人員而言充滿了挑戰,也代表著背後的心力付出。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現任局長是鍾興華,他在99年2月就開始擔任局長職務,今年9月調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以兼任的方式繼續管理文化園區管理局。


  鍾興華是春日鄉七佳村的排灣族人,擔任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臺灣中小企業銀行法務人員、臺灣省政府法規委員會編審、行政院 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主任秘書、組長。這些多元化的工作經歷,不僅讓他有能力為文化園區管理局擘劃出更具突破性與創新性的版圖,也因為在文化園區 內擔任過基層工作,對整體的經營能更加周全!


  鍾興華並不滿足於園區目前的樣貌,他期盼能將文化園區管理局擴大執掌和預算編製,升格為文化發展局(三級機關),並在花蓮、臺東、南 投、臺北設置分點,加速原住民族文化業務的推廣。但這個願望,歷經多年提案,在官員與立法委員都表達樂觀其成卻在某些晦暗不明的狀態下,至今尚未在立法院 獲得通過。


園區參觀 走進原住民世界

娜麓灣區全景。   文化園區管理局在園區定點參觀部分,場域劃分為遊客服務中心、迎賓區、塔瑪路灣區、娜麓灣區、富谷灣區等幾個區塊。


  遊客服務中心是一棟充滿原住民風味又具現代感的建築,內部提供多項遊客服務設施;包含休息區以及飲料與紀念品販售,遊客可以利用服務中心內部的電腦查詢資料,透過多媒體影音的表現,更深入原住民族的文化世界。


  迎賓區的設計,以當地出產的黑色板岩為主要建材配合現代建築技術,空間功能以各族群常設靜態展覽或短期的主題特展為主,當中包含特展 館、視聽室、工藝街、文物陳列館……。其中,文物陳列館是典藏原住民族文物最經典的展示空間,全館以分門別類的主題形式展現原住民族文化,內容包含:「農 耕區」、「狩獵區」、「漁具區」、「飲食區」、「運輸區」、「蘭嶼區」、「衣飾區」、「雕刻區」、「巫術區」、「音樂區」及「陶藝區」。


  至於塔瑪路灣區及富谷灣區,則建置各族傳統聚落建築。塔瑪路灣北區建置有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等傳統建築,南區則是泰雅族、賽夏族; 富谷灣北區是排灣族、魯凱族,南區是布農族、鄒族等建築。這些傳統建築,皆是由中研院學者實地調查研究後,以拆遷或重建的方式建構而成,具體呈現各族不同 的社會型態,其建築的坐落的規畫,也是依據各族高低海拔之位置關係而配置。


  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被列為臺灣世界文化遺產18處潛力點之一,遊客自文化園區內的樣貌可略窺一二原住民族傳統建築的精華!


遊客可在園區內體驗盪鞦韆。  另外,位於園區北端的娜麓灣區,最吸睛的是別具特色的「娜麓灣劇場」,外觀圓形的劇場占地約655坪,場內可同時容納2,000人觀 賞。園區的文化服務員經常下鄉調查蒐集各族的歌舞,再將之濃縮成適合舞臺呈現的表演,讓大家體會各族的風土民情與文化精髓。劇場現有28齣舞碼,由各族表 演者擔綱演出;每天兩場次,周六、日各三場。


  目前國內共有11個國家級劇團,國家每年花費12、3億元培植,這當中沒有一個是原住民族團體。事實上,原住民族歌舞極具張力,除了滿 足感官,更有彰顯文化的意義。鍾興華計劃將「娜麓灣樂舞劇團」升級為國際劇團,集合各族優秀的耆老和樂舞,搭配專業人才編製更精采的舞碼,未來除了定點演 出,也能長征海外傳播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美。


藝術家展覽平台

  園區定點參觀的設備,提供了休閒娛樂、教育,同時也作為原住民族藝術家作品的展現平臺。除了這些功能,文化園區管理局更聚焦於原住民族 「主體性」、「自主權」、「多元性」、「國際化」的理念經營。尤其在「國際化」這個區塊,文化園區管理局近年來有非常多突破性的作為;除了與國際進行藝術 家交流,也分享傳統工藝技術,並積極參與國際性會議。


  過去,臺灣要成為國際學術論述的課題幾乎很難,但由於南島語言的重要性,臺灣逐漸成為當代語言學教科書必定會提及的對象。夾帶著這樣的尊榮,許多國家也開始大方分享博物館私藏的史料給臺灣。


國際交流 提升原住民能見度

鍾興華局長( 右) 與排灣族口鼻笛技術保存者合影。

  透過國際交流,不僅可以提升臺灣的能見度,更能讓失落的歷史獲得修復。今年5、6月,文化園區管理局便策辦了一場「歷史機遇──17世 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臺灣」特展,展出的臺灣史料原被典藏於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檔案裡頭有荷蘭據臺時期各部落母語教學、外語教學的調 查等等資料。


  這批被塵封數百年的檔案取得,始於101年4月文化園區管理局訪問印尼,雙方簽屬文化合作備忘錄,印尼國家檔案館事後將編號三卷檔案(共673頁)的電子檔及文獻使用權贈送文化園區管理局,使得這批文獻重現於臺灣。


  別的國家以最慎重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文化,反觀臺灣,對於自我文化的認同與看重,還存在著努力的空間!這是鍾興華一直致力促進文化園區管理局升格的主因。


  有人期待「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應易名為「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局」,讓占地面積82.65公頃大的園區不受限於地域與時空,讓臺灣獻給世界的禮物也不僅僅是語言,而是Formosa永久不墜的多元文化風采!

 

臺灣原住民族 文化園區 入園資訊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8:30~17:00

歌舞展演時間:

周二至周五-10:30、15:00

周六、日及國定假日-10:30、14:00、16:00

迎賓區禮炮時間:

周二至周五-10:00、14:00

周六、日及國定假日-10:00、13:30、15:30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