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球百老匯─林布蘭的藝術之路 掙扎於光明與黑暗間

文:翁鳳英 照片提供:ecco

  談起荷蘭畫家,你是不是首先想起梵谷呢?其實荷蘭除了梵谷外,還有一位國寶級的畫家,他就是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

林布蘭1652 年的自畫像  看過林布蘭畫作的人,都會被他畫裡人物溫柔的眼神和充滿人道關懷的感情深深觸動心靈。他雖是畫家,卻能表現出比詩人更纖細的情感;他在畫中巧妙運用光線和陰影,他比攝影師更敏銳的光影觸覺,手法之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

  林布蘭一生中畫過超過八十幅的自畫像,他的肖像畫讓他成為超越其他畫家,而備受推崇。身為一位畫家,他如何將他悲劇起伏的人生,反映在刻畫人生的自畫像中?又是如何掌握光源與黑暗交織在繪畫裡,而自成一套特殊風格呢?在我們走進林布蘭的生命與靈魂時,體會他抑鬱外表和人生,以及隱藏在古典畫風裡的洋溢才華和強烈情感後,才能了解這些都是其他畫家遠無法超越的成就。

  四百年來,有關林布蘭畫作的討論不斷,人們一次又一次深深被他畫中溫暖的情感和對小人物入微的觀察所感動。雖然有關這位畫家被疑為是猶太人等歧異看法也時有所聞,但始終無法撼動林布蘭在西洋畫史中為巴洛克畫風代表的地位,有關討論他的畫作和生平的畫冊和書籍也從無間斷。

藝術家之路

  荷蘭作家史達坦(Roelof van Straten)將林布蘭早年堅決成為畫家的時期切割出來,寫成「林布蘭的藝術之路」(Rembrandts Weg zur Kunst, 1606-1632)一書。

  本書是第一部完整收集林布蘭早期畫作的書籍,介於1625年至1632年之間,包括林布蘭所有的油畫、素描和版畫。配合年分和畫作分析解說,史達坦呈現出林布蘭的早年繪畫生涯和畫風建立的過程。

  跟隨著史達坦的筆觸,我們彷彿看見年輕的林布蘭如何開始走向他的藝術家之路。林布蘭出生在荷蘭的萊登(Leiden),林布蘭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製粉業者,曾參加過西班牙獨立戰爭,相當支持他成為藝術家,林布蘭也深受父親在追求自由與獨立等方面的影響,間接影響到他將來堅持獨樹一格的風範,拒絕依附主流,而終於導致晚年潦倒。

  林布蘭在萊登大學研習法律不過數個月,他發現他對繪畫的熱情遠超過法律。為了成為畫家,他回到家鄉跟著歷史畫家史旺能伯學畫。18歲的時候,他到阿姆斯特丹,進入拉斯曼畫室。這位篤信天主教,並待過義大利的畫家,他的構圖風格對年輕的林布蘭影響很大。

  1632年開始住在阿姆斯特丹的林布蘭,畫了許多令人讚嘆的肖像畫,但他涉獵的題材相當廣,其中以具有家庭生活感覺的寫實題材為代表。也許是因為他的第一任妻子所懷的三胎均胎死腹中,第二任妻子和長子又死於黑死病,因此他特別嚮往甜蜜溫暖的家庭生活。

  他的「銀筆法」(Silver-Point)為自己的未婚妻莎絲琪雅畫了一幅生動又充滿感情的素描肖像。而他特別喜愛將聖經故事以寫實的畫風,表現在繪畫裡。他的「聖家族」描繪一個普通人家,母親一面搖著搖籃,一面看畫,父親是木匠,在後面劈柴,母親因為怕吵到孩子,回頭看孩子是否安睡。這樣的一幅畫,反映出平凡老百姓的生活,以及畫家內心對溫暖家庭生活的渴望。

在理想與權勢間奮戰

林布蘭的素描  克里斯托福.瑞特(Christopher Wright)在他的新書「林布蘭」(Rembrandt)中分析,雖然林布蘭從早期就相當受到歡迎,但他是難得在生時就具有相當地位的畫家。但好景不常,自從他第一任妻子莎絲琪雅過世之後,他的運道就明顯的下滑。

  林布蘭在繪畫的想法和理念上相當堅持,他並不因為窮困潦倒而對世俗有所堅持,而仍然持續著他對繪畫基本理念原則的堅持。持續的研究著一切他認為是重要的繪畫元素:關於光影、質感、情感的表露。

  瑞特分析說,從林布蘭的作品中,可以發現一個有魅力的元素,那就是「光」。林布蘭似乎在玩味素描的本質,也就是說,探索白色紙張與線條輪廓之間的關係。林布蘭曾說:「表現光線時不要使用太多色彩,要讓紙張表現它自己的白色。」例如在「夜景」中,雖然出現了如聚光燈一般的,不太自然的光線效果,卻因為這樣而巧妙的區分了人物的重要性。

  受到他父親在自由思維上的影響,他不管這些元素是不是外界世人所重視的,而仍執著於研究它們,並將它們淋漓盡致發揮在繪畫中。林布蘭的作品至今仍有著令人驚訝的現代性,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透徹的正視「自己」,藉由精神和感情來接觸繪畫的本質而不是一味地跟隨前人的遺跡。他對繪畫獨特的堅持,引起同期畫家的挑戰,而使自己不止一次陷入絕境。

  林布蘭寧願以侏儒、黑奴、猴子等社會邊緣人物為繪畫的題材,也不願意為了晉升榮祿,專替社會權貴畫像;不顧荷蘭當時社會的衛道保守風氣,而與婢女同居,使得聲望直落,沒有顧客上門,最後落得拍賣財產,只能畫些屠宰的牛隻與自畫像維生。

  他早期擅長描寫英雄、富商的風光,到了幾經人生歷練的晚年作品中,也都因為著重在表現一種對人生的體悟,而使得畫中人物都隱隱透露出微妙的溫柔神情,而歷經數百年仍持續著感動芸芸眾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