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沒有好眼力,外地人應該無法發覺這隱身在大廣場後頭的花蓮縣吉安鄉立圖書館了,繞過廣場看台,好像來到一個高級的鄉間別墅,大片的草皮、紅色屋頂與東台灣特有的清澈藍天,套一句俗語:「心情真是spring young!」
城鄉交界的 圖書館角色
吉安鄉是花蓮縣最具發展力的鄉鎮,人口僅次於花蓮市,為全縣第二,但其面積卻是花蓮市的兩倍有餘。境內多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地質肥沃,水源充沛,加上受太平洋氣流之調節,氣候溫和,地理環境條件得天獨厚,剛好也是處在花蓮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而吉安鄉圖書館就承接了城鄉文化教育的重要關卡。
也可能就是這樣城鄉交界點的特性,讓吉安鄉有著一種比市區緩慢的生活步調卻又比鄉下更豐富的資源,都市人來放慢腳步,偏遠地區的人來吸收資訊,吉安鄉立圖書館必須都能兼顧到,所以這裡的各式族群人口太多太雜,不能以偏概全,也不會刻意蒐羅某類的文獻來當作圖書館特色館藏,館長楊惠美表示:「希望能營造出樂活的氛圍,這就是吉安鄉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了。」
吉安鄉立圖書館也特別重視自修閱覽的區域,讓學生有一個安靜舒適的讀書空間,星期五的下午就已經坐了八成滿,今年4月才接下館長棒子的楊惠美,特地將視聽室移走,把二樓大部分的空間改成自修室,他說:「因為發覺許多人對於好的自修空間的渴望,這就是圖書館的責任了,剛好吉安在慶豐有一個小空間可以利用,便把視聽室移過去,讓圖書館有個完整的自修室。」現在二樓陽台還規劃設置休閒桌椅,閱讀之餘可觀看藍天、綠地,透氣、舒緩情緒,再投入書堆,倍增閱讀效率。
盼有個完整優質的文化廣場
吉安鄉立圖書館設立於民國77年3月,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格局方正有類似中國式古典建築造型,因館舍較為老舊、空間配置不善,致蒞館閱讀民眾較少。92年獲文建會補助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工程,93年中重新開館營運,又地處吉安鄉最繁華商業區,臨中山路、中華路、吉興路叉口,與黃昏市場對面的文化廣場比鄰,剛好廣場也整建完成,提供給鄉民一處休閒的生活空間,常舉辦各項藝文、民俗、技藝等活動。
今年圖書館便在文化廣場安排「愛閱狂想曲」、親子繪本創意DIY、書活吉安──律動表演等活動,讓書香結合樂聲,讓以書會友的活動增添溫馨及歡樂的氣氛。楊惠美希望未來能將文化廣場結合,互相提升至高格調的休閒環境:「可以是很精緻的藝術空間,當音樂演奏時,每個角度都可以聽見低音鼓的聲音等,而不是一群人在湊熱鬧而已,是真的可以欣賞到好音樂,然後廣場也可以是很動態的,在不打擾閱讀的情況下,成為圖書館的藝文腹地。在活動美妙的樂音及曼妙的舞姿中不僅為提供鄉民各項休閒活動的最佳場所,也是結合社區與藝文的展演空間。」
也因為在黃昏市場旁,所以圖書館的入口處常看見一袋袋已經採買好的菜,楊惠美笑說:「許多媽媽會買了菜順道來圖書館陪小孩子借書、看書。」這些塑膠袋彷彿就像是吉安鄉立圖書館的特有景致,剛好也代表著圖書館那麼一點溫馨與質樸的味道。
說故事的悅讀計畫
已經有3個寶貝的楊惠美,特別在意圖書館與親子之間的關係,除了將親子閱覽室修整並且從地下室移到一樓空間,加強安全性,又讓孩子有個通風、採光的書香園地,營造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外,也積極推動說故事的活動,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就曾說:「對於年幼懵懂的孩子來說,故事是一把探索未知的世界的神秘鑰匙,也是培養他們閱讀習慣的自然途徑,從我們的長期觀察中,跟孩子說故事比硬性規定的閱讀課來得有趣又有效率。」
所以吉安鄉立圖書館將購置繪本做為重要方向,即使沒有人說故事時,也能誘發孩子閱讀的動力,從生動的說故事到色彩豐富的繪本,帶孩子進入成長的喜悅,讓更多家長願意大手牽小手一起來圖書館,是楊惠美最期望看見的圖書館風景,他說:「接下來我們會辦多元閱讀計畫-親子繪本音樂研習營,目的就是透過親子共同參與研習,促進和諧親子關係,將有趣的繪本故事音樂融入日常生活中,增進親子關係及家庭和樂氣氛,由故事音樂活動,增進人際關係,並滿足親子間求知慾望、激發潛能、建立自信心。」未來吉安鄉立圖書館還希望能多辦一些親子相關的研習,例如在考試期間,家長應該用甚麼樣的心態與孩子相處。沒有人教大人應該如何當一個好的家長,摩擦與誤解也就慢慢的產生,孩子的發展不能等,家長的成人教育也不能停啊!
之前是處理原住民事務的楊惠美,從一個統籌發想活動的人到現在成為圖書館館長,從發號施令到現在全部都得自己來,原本以為圖書館就是一個比較清閒的地方,後來才發現這裡需要面對的問題與行政事務是更多更雜,甚至本來週休陪伴孩子的時間都減少了,楊惠美從心理上的調適到慢慢熟悉工作內容,直到現在她已經發現到許多圖書館可以改進的地方,彷彿又回到原本的成就感與活力,楊惠美笑著說:「不斷細心觀察民眾的需求,才能塑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來了這半年,我已經瘦了5公斤呢!不過也找回了某種服務熱忱。」一個完美的樂活圖書館原型已經在她的心中慢慢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