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新潮─三和瓦窯 雕出傳統新風貌

文:張美惠 照片提供:張美惠

四代傳承 李俊宏將傳統工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

  高屏溪畔舊鐵橋下,台21線旁三座斑駁的龜窯靜靜地吐著白煙。三和瓦窯,由於它的產業獨特性並深具歷史意義,榮獲文建會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位列第20名。

古法窯燒百年歲月悠悠

  三和瓦窯落地高雄縣大樹鄉已有百年歷史,曾祖父李禮自大陸唐山習得燒窯技術,返台在大樹鄉開窯生產磚瓦。在磚瓦屋仍普遍存在的年代,大樹鄉的瓦窯工業可是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台灣的工業轉型,傳統建材工業因之沒落。面對家族事業中落以及心中那份對傳統的執著,十多年前李俊宏放棄當時在銀行的高薪工作,返家接下這份事業。距離曾祖父開基創業,歲月悠悠已過四代。

  傳統產業守成不易,遵循古法的窯燒工作既耗時(約需耗時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燒出一批磚瓦器具)又耗費大批人力,工作環境且都是土灰、煙塵,收入又不高,年輕人不願從事,在職的十多位員工全都是中高齡的老員工;但也因為如此,技藝更為精湛。

知名古蹟採用「清水磚」

  俗諺:「若食大樹水,無肥嘛會美(水)」。大樹鄉由於土質細密、雜質少,黏度、濕度適中,是製作磚瓦的極佳材料,燒出來的傳統磚瓦有「不過水」的特性,可以燒出薄瓦、油面磚、厚尺仔、清水磚等高級建材。台灣許多知名的古蹟與閩南式建築,均採用三和瓦窯燒出的古雅又耐磨的清水磚。

  李俊宏並不以保住家族產業為滿足,除傳統常見的清水磚、油面磚等,努力提升技術,成功的試燒「黑瓦」。

  除此之外,他心中還有個夢想,希望以三和瓦窯的力量,引領更多人認識磚瓦文化、生活陶藝。這樣的堅持與夢想,李俊宏感染了地方有志磚瓦藝術的同好,於是組成「瓦窯文化志工團隊」,企圖以傳統為根基,以在地生活文化為質裡,加上工藝設計與專業行銷,重新定義磚土,成就磚瓦新風貌,將傳統工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

發展磚雕藝術創新意

  民國95年,三和瓦窯以「紅色風華新生命裡磚雕藝術創新意」入選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以完成三和瓦窯入口意象及成立社區工藝之家等二階段的目標

  紅磚、碎瓦石排列出浮雲、河流,象徵陶藝之美及時間的流逝,構成了三和瓦窯的入口意象,與百步之遙具有百年歷史的舊鐵橋相映照。入口意象的設置是為了引介來訪進入社區工藝之家:嘖嘖做響的燒火龜窯、歷史與現實交錯的工作現場、午後透過瓦縫隱現在土泥上的幻蝶光影、陶藝工作室。

  由日籍景觀設計師山崎高志,及余南歷老師帶領的專家團隊,以及社區夥伴共同創作了三和瓦窯的入口意象大型磚雕,每位朋友所刻畫的痕跡,拼湊成的圖案,呈現的是三和瓦窯八十多年來堅持的志業,希望這有形的圖像與無形的感念所融合的藝術,能引領社區工藝走向產業文化更寬廣的道路。

振興社區傳統瓦窯工藝

  為推廣大眾對傳統磚瓦、生活陶藝、藝術陶藝的喜好,李俊宏設置陶藝教室,提供大專院校師生及藝術家進行研究教學,有大專學生及志工在此進行陶藝研究及創作。現在,當地國寶級的藝術家林昭地、竹寮社區發展協會及鄰近大專院校美術科系學生,也一起投入振興社區傳統瓦窯工藝的行列。

  這些緩慢的過程,已經初步喚起社區居民的熱情。未來將著重在「質」的提升,延續基礎磚雕工坊,以進階技術提升訓練,培訓學員成為社區工坊的種子教師,擔負技藝傳承的任務。

  常在大太陽底下疊磚瓦、開怪手,清瘦黝黑中不失溫文,一點也不像商人的李俊宏,不放棄家傳的技藝,為古老磚窯的傳承堅持著理想,投注青春和金錢,與三和瓦窯文化志工團隊以及所培訓出的社區居民,其燃燒的熱情及創造出來的文化感動,感染了許多人。

藉由藝術家的手創造出「磚」的未來出路。運用藝術創意賦予清水磚新的生命。運用藝術創意賦予清水磚新的生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