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新校園運動─介壽國小舞出泰雅風情

文:陳雅香 照片提供:簡榮霖

  這一天,來到桃園縣介壽國小,一群小朋友穿著泰雅族傳統服飾,正開心地跳著泰雅族人傳統的迎賓舞蹈。這所國小位於桃園縣復興鄉角板山上,擁有不少個「第一」的稱號,包括:台灣第一所原住民小學、全國第一所提供學生晨間牛奶及午餐的學校。

第一所泰雅樂舞學校

在這裡,大家都能盡情的歡唱。  復興鄉的居民以泰雅族人為主,介壽國小全校學生含小學及幼稚園共有94人,其中有7成是泰雅族,3成則是漢人、阿美族;老師則有13位,其中有8位是原住民,算是小型規模的原住民學校。

  而泰雅傳統文化最大的特色,就在於編織、狩獵及傳統樂舞。「現在泰雅族人不能打獵了,但可以透過泰雅樂舞,來傳達他們打獵的慶典儀式和傳奇故事,」介壽國小校長游淑珍解釋說。

  由於泰雅族人能歌善舞,介壽國小自創校以來,便以泰雅傳統樂舞作為學校重要教學活動。游淑珍表示,據了解,故總統蔣中正每當到桃園縣復興鄉時,很喜歡看介壽國小的小朋友表演泰雅樂舞,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在地的文化特色。

  在介壽國小,泰雅樂舞以前是用來迎賓的重要儀式,2008年時,經桃園縣政府通過認證後,便成為桃園縣第一所以「泰雅樂舞」為特色認證的學校。自2009年開始,校方更決定將泰雅樂舞納入正式課程,希望透過泰雅樂舞相關課程的安排,以及參加合唱團、到校外比賽,能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合群的精神。

  從一到六年級的所有學生都必須要學泰雅樂舞,不但要會唱泰雅歌、跳泰雅舞,還要經過學校老師認證。老師們會利用音樂課,先解釋歌詞的意義及背後的神話故事,然後在健康體育課時教跳舞,學期末時全校學生一起參加認證。

  游淑珍指出,每一名學生在剛進入介壽國小時,都會拿到一本泰雅樂舞的認證手冊,會依照各年級程度來設計難易不同的歌謠及舞蹈,每當經過一級認證後,學生就會有圖書禮券,可以購買課外讀物,藉以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

鼓勵同學講母語

  此外,介壽國小還訂定了每週二為台灣母語日,以泰雅語、台語為主,透過歌謠教唱、文化學習等,來教小朋友講母語。「不管是不是泰雅族人,每個小朋友都要學習講泰雅族話,我們也鼓勵爸媽、阿公阿嬤多跟孩子講母語,」游淑珍強調。比方說,ima lalu su(你叫什麼名字?)、kahul su inu(你從哪裡來?),都是很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語。

  而三到六年級學生則要學習英語,為了讓孩子願意親近英語,老師們特別利用目前電視上最熱門的卡通「海綿寶寶」,來教導海中生物如螃蟹、海星等單字,讓學生在自然的氛圍中接觸外語。

推廣閱讀 轉角遇見書

介壽國小設立了桃園縣原住民地區的第一座「愛的書庫」。  近幾年來,介壽國小更積極推動多元閱讀、讀報、讀英文等藝文教學活動,希望能培養學生適性多元的發展。

  在爭取到教育資源後,介壽國小設立了桃園縣原住民地區的第一座「愛的書庫」。游淑珍說,這座愛的書庫除了鼓勵校內的班級共讀之外,也提供給復興鄉偏遠地區學校定期交換書籍,並和鄰近學校透過網路免費自由借閱,以提升整體的閱讀風氣。

  有了課外讀物,還需要有適合小朋友看書的環境。因此,介壽國小也在校園12景中,特別規劃了莎古拉閱讀廣場,將原本破舊的羽毛球場重新打造、粉刷,並由全校師生一起創作、完成牆壁上的鑲貼畫,之後又增建了木造的涼亭閱讀區,為學生打造適合閱讀的最佳環境。

  此外,在學校的讀報彩虹天地,則是設立了「閱讀角落」,除了幾張椅子之外,每次都會有不同主題的小型書展,比如如何學會說謝謝、與人分享等等,鼓勵孩子們下課時能在不同角落遇見書,隨時隨地停下腳步,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好書。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