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委開講─105天 新文化撒種

文:賈霸 照片提供:賈霸

文建會主委王拓:要撒下「新一波文化融合運動」種籽

  雖然可能任期只有短短105天,文建會主委王拓做的卻是要綿延105年的文化大夢。

  夢始自於對現況的深惡痛絕,就跟他當初離開立法院不參選立委一樣。

建立互相欣賞的新台灣

文建會主委王拓,希望在台灣撒下文化融合的種籽。  他想透過這105天的努力,以文化人帶頭,開始建立一個對不同意見、不同族群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及互相欣賞的新台灣。

  這個大夢王拓稱它為「新一波的文化融合運動」。

  「8年來,政治對立越來越嚴重,變成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王拓說:「這個社會已被撕裂了。」

  王拓回想起他剛到立法院時,是在野黨立委,雖然跟國民黨在議場上是對立的,但有時仍能跟國民黨委員針對一些好的議題合作提案,私底下他跟有些國民黨籍立委也是好朋友,但是現在這些人與人間應有的東西不見了,朝野立委不相聞問,同事情誼及理性互動都消失了,「這讓我感觸很深。」

文化可以反攻政治

  王拓說:「台灣自古以來就是個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的匯集地,也是不同族群匯集之島。」

  從南島文化開始,接著是西班牙、荷蘭、中國、日本、以及後來的中國國民黨,不同的文化及族群一波波地匯入,培養出台灣與外來文化的包容性,王拓說:「長期以來的訓練,台灣社會已具有文化融合能力,能與外來文化融合成台灣新文化。」、「這已成了歷史傳統。」

  「但現在都變了。」王拓說:「這麼好的一個文化傳統,卻被政治力量扭曲了。」

  但王拓很有信心文化可以反攻政治,把被政治扭曲的文化導正回來。

  台灣不是沒有過這種經驗,「日治時期日本人到台灣也是推動講日語運動,講日語的家庭稱為『國語家庭』。」王拓說:「國民黨到台灣後,也推動說國語運動。」這種以政治力量破壞文化自然融合,過去出現過好幾次,台灣都挺過來了。

我老婆也是外省人

  當政治的扭曲到了一定程度,文化會反撲的。

  「不准講台語,回家跟媽媽或阿嬤說什麼?」王拓說:「為什麼不放任母語在生活中自然出現?為什麼不讓文化在生活中自然融合?」

  王拓舉例說,「外省婆」一定要買菜,當她到了「台灣阿婆」的菜攤時,她就得學幾句台語,例如「一斤多少錢」、「攏總多少錢」等等非用不可的話;同樣地,賣菜的「台灣阿婆」要做生意,也一樣要學會說些北京話。

  以自己的經驗,王拓說:「我最要好的同學是外省人,我老婆也是外省人。」

  30年前的鄉土文學論戰,也是一個政治力量扭曲文化的例子。

  「我們只不過主張把文學建立在自己土地上,就被簡化為台獨二字。」當時在論戰裡扛大旗的王拓說:「當時哪有真正的論戰,政治力量的介入,情勢根本一面倒,我們是被國民黨文藝官僚綁起來打的。」

台灣具有融合的本能

2月1日文建會新任主委在前任主委翁金珠手中接下印信。  但,種籽撒出去了,「本土素質」開始進入台灣知識分子的腦中,知識界及文化界也開始關切台灣本土,把台灣納入思考中。

  這再一次證明,台灣具有包容及融合的本能。

  這也是王拓對於在短短105天中,能撒下「新一波的文化融合運動」種籽的信心來源。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王拓用自己的腳(逐戶拜訪)、用自己的心(誠懇的心)來撒種,上任後他逐一拜訪文化人,包括在鄉土文學論戰中跟他對戰的詩人余光中。

  儘管到現在王拓仍不認同余光中當時寫的「狼來了」這篇文章,並且認為是余光中一生的最大敗筆,但他對余光中在創作詩及散文上的成就,卻也一直持肯定態度,從來沒變過。

  「你知道嗎,他是我老師。」王拓說:「我旁聽過他的英詩課。」

  王拓登門拜訪余光中,他沒有跟余光中談「新一波的文化融合運動」,王拓說:「不必談,我的拜訪就代表一切。」

  王拓說:「他很高興看到我,我相信他感受到我的誠意。」

  「反省是累積的。」王拓說:「反省也會感染。」

以文化的熱情撒種

  105天的時間,王拓並不期望能做出什麼『具象』的大事,他在接任文建會主委時說:「105天內能有什麼開創性的作為,不要說你們不信,我自己都不信。」

  但他要撒種,他要把「新一波的文化融合運動」的種子撒下去。「我雖只是做105天的『臨時工』。」王拓說:「但是,相信以我對文化的熱情,我不會做得太差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