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百年對話 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

文:鍾碧芳 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透過展品與故鄉產生鏈結對話,能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過去博物館呈現展品的方式,多以策展為主軸,「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國資圖建館百年聯合特展,邀請東南亞社群參與,從來臺移民工的視角看母國文化、訴說母國故事,重新詮釋博物館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

 

民眾於展出期間至臺博館參觀,展覽以藝術、宗教文化、與東南亞風土民情規劃動線。

  具悠久歷史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館藏豐富,多數物件集中在20世紀初的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後,日人撤離,有超過3千件的南洋類藏品僅有目錄及文件名稱,且又未記載藏品背後的故事,如何從中找到脈絡順利策展,考驗策展人的詮釋功力。


  已於今年6月中旬在臺博館展示結束的「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特展即是特別透過在臺灣的移民工朋友牽線,並與社群合作,以長達4年的籌劃期,讓展品終能有露面機會,同時也賦予了當代博物館新的價值與定位。


東南亞藏品萬千 重新詮釋更具魅力

  策展人袁緒文自小因父親在菲律賓經商,因此與東南亞文化有很深的淵源,並於臺博館「文化平權」理念下,於2017年與移民工社群共同策劃「南洋味.家鄉味」特展後,認真地盤點了臺博館內的東南亞典藏品,發現有近3千件展品未曾完整露面過,「博物館具有典藏教育、展示及研究等功能,能不能也是一座移民博物館?」她思忖,如何透過百年前日人留下來的東南亞文化藝術展品,做更進一步、更有生命力且更符合當代的詮釋,讓民眾了解融入臺灣社會已久的東南亞文化,「當然也是希望讓這些飄洋過海而來的東南亞藏品有露面的機會。」

 

峇里島的「巴龍」,是印尼信仰文化的重要神獸。

  「你們是誰啊?想不想出去透透氣呀?」袁緒文在進出庫房時,經常會與藏品對話,她在臺博館服務多年,熱心關注新住民、移工,並研究舉辦相關議題及活動,也牽起了臺灣與東南亞國家各單位的合作關係。


  東南亞歷史與文物研究是國際上的顯學,「臺灣既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住民及移工,何不讓文化主體為藏品說故事?」袁緒文提及,某次與幾個來自東南亞的移工聊天時,她秀出館藏物件的照片,那是一系列來自東爪哇的木質平板戲偶,「當時就有人驚呼:『這是我家鄉的文化啊!我從小看到大,我朋友就是這種戲偶的操偶師。』」


  因為館藏物件搭起與東南亞移工的溝通,正好促成東南亞展品與故鄉人的對話,也讓這些藏品有機會與在地的故鄉人見面。

 

社群參與 勾起藏品與故鄉人的對話

館內藏品「木質平板戲偶」,是印尼東爪哇眾所周知的家鄉文化。

  在敘說藏品與移民工社群交流時,袁緒文相當興奮:「真的踏破鐵鞋無覓處!」當她拿著物件照片在社群上詢問時,居然得到更多回應,「有些人甚至願意主動提供聯繫協助。」在與移民工們對話過程中,不僅讓他們追溯舊有的家鄉文化,也間接促成館方的策展團隊與當地文史工作者的互動與溝通。


  同時,館方也向新住民發出「物件借展」需求,讓新住民主動提供創作或收藏品,甚至讓移民工朋友們穿上傳統服裝參與宣傳活動,其中還包括袁緒文自己收藏的兩把匕首,「匕首是印尼蘇門答臘到菲律賓南部的古代東南亞群島區民族所用的傳統武器,象徵身分、祭祀祭器或家族傳承。」她輾轉找到印尼當地收藏家替展出的克力士匕首說故事,「在進行鑄劍祭儀時,就會在其中注入神靈,之後這些物器就會轉為具有神性的護身符。」

 

由當代馬來西亞藝術家製作的「來自天神的音訊―甘美朗模型組」。

  在觀察館藏品的戲偶時,她還發現這些戲偶身上也佩帶了匕首,經過詢問才知道,這些戲偶是屬於身體木製、雙手皮製的木質平面戲偶,述說著古老東爪哇王國的王子追尋公主、過程曲折卻有美好結局的故事。


  無論是匕首或戲偶,袁緒文與策展團隊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訪談來自印尼的收藏家、新住民及在臺灣工作的印尼朋友,藉此來延伸當地的文化脈絡,並演繹在不同身分與情境下的多元意義,讓展覽內容更具深度。

 

展會四大主軸 把移民工帶進博物館

第二展區「靈性沃土」展現不同地域與年代的宗教文化藝術。

  臺博館百年對話展場主要分成4個重點,包括「旅行椰蔭之地」為展覽主題總覽、「信仰同來藝術同在」是東南亞的神性物件及其多元宗教文化藝術展現、「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展現東南亞地區的生活智慧,以及臺博館多年來所舉辦的各式東南亞多元文化活動照片展示區「移動與相遇」。


  走進「旅行椰蔭之地」展區,映入眼簾的是日本時代臺博館首任館長川上瀧濔,從這裡可一探他在東南亞考察的移動路徑及成果,該展場陳列了川上所蒐集的文物、標本及《椰子的葉蔭》一書,開啟對這次展覽的初步了解。接著的「信仰同來藝術同在」及「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兩展區,分別以信仰及當地食衣住行的角度,呈現包括傀儡、匕首、模型、器具、服飾等館藏品,從中能看出當地人與環境、藝術交織的豐富樣貌。最後以「移動與相遇」為總結,牆面設計了便利貼留言板,讓民眾能分享看完展覽後的心得,也透過東南亞移民工在臺博館的各種活動照片,彼此看見、理解,相互包容並擴大視野。

 

峇里島「巴龍」將移師國資圖 令人期待

人偶的動作、服飾與擺設呈現東南亞的民族文化之美。

  若錯過了之前的精彩展出,後續除可至臺博館官網線上觀展,從9月24日開始,「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國資圖建館百年聯合特展也將在臺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展出,展覽時間剛好包括中秋節和農曆新年兩大重要傳統節日,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時刻,特別以印尼峇里島的神獸「巴龍」(Barong)(龍也是臺灣重要的傳統文化象徵)串起臺灣與新住民母國的連結,由新住民第一代將對家鄉濃厚的生命情感與文化故事,傳承給在臺灣出生與成長的新住民第二代。

 

民眾參觀的第三展區「季風帶的風土民情」,展現了東南亞地區的生活智慧。

  袁緒文特別說明,原本在臺博館展出的藏品巴龍,是2014年在印尼受委託製作的,「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於2019年捐贈給臺博館;收藏後,等於完備了博物館內關於印尼峇里島的信仰文化。」不僅具有文化傳承的意味,也代表了民間交流、印尼國家財產轉移,以及作為臺博館對於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重視,相當具有歷史價值及意義。重要的是,這次在國資圖將展出由馬爹工作室製作的巴龍與蘭達,和臺博館藏品相同,民眾不用出國,便可近距離觀賞到與印尼傳統信仰相關的藝術。


  百年來,新住民朋友們勇敢地跨越國界,帶著對家族、國家、文化深層的念想,在臺灣共同編織「人與物」和「物與書」移動與相遇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微型圖書館,欣逢國資圖建館百年,這次聯合特展整合了國資圖豐富的東南亞語言藏書和臺博館東南亞地區藏品,以「閱讀和社群連結」串起臺灣與新住民母國之間的連結,鼓勵新住民社群利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展現圖書館的文化平權,國資圖根植於歷史的100年,期望與社會大眾共創下一個100年。

 

來自各地不同文化的大眾,可以在參展尾聲到第四展區「移動與相遇」留言牆留言紀念。

「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臺博館藏的相遇」國資圖建館百年聯合特展

展覽時間:2023年9月24日(日)至2024年3月17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1樓藝文展廳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